当前位置:首页>> beplay888体育 >> 学科资源>> 历史>> 高三>> 练习测试

练习测试

全国高考历史试题通史单元汇编7-第二部 中国近现代史-第二单元 从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

录入者:xqx  人气指数: 次  发布时间:2017年12月08日

第二单元  从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

一、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1.(2017·国标Ⅲ)1897年,有人指出:“中国创行西法已数十年,皆属皮毛,空言无补。至今两年来,忽大为变动,如邮政、银行、铁路,直见施行,今天津亦有小轮,风气之开,人力诚难阻隔也。”产生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D

A.维新变法运动迅速兴起             B.政府大力扶持官督商办企业

C.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减少             D.政府放宽了兴办实业的限制

2.(2012·国标)1895年,身为状元的张謇开始筹办纱厂,他称自己投身实业是“捐弃所恃,舍身喂虎”。这反映出张謇A

A.毅然冲破视商为末业的传统观念    B.决心投入激烈的民族工商业竞争

C.预见到国内工商业发展前景暗淡    D.具有以追求利润为目的的冒险精神

3.(2013·海南)(13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   据统计,1858~1911年间全国民族资本所设立的资本在1万元以上的民用工矿企业有953家,创办资本总额为2亿多元。而1901~1911年就设立了650家工矿企业,资本总额为1.4亿多元,其中江苏162家,湖北82家,广东54家,四川42家,直隶37家,浙江36家,奉天(今辽宁)30家,福建22家,安徽21家,山东20家,湖南11家,江西10家。各主要工业部门具体发展情况见下表。

 

1901~1911年

数量(家)

资本额(万元)

纺织业

82

1332.1

缫丝业

70

556.9

面粉业

53

786.8

火柴业

28

130

水电业

60

3813.8

机器业

20

352.1

矿冶业

73

2272.9

 

    ——摘编自杜恂诚《民族资本主义与旧中国政府》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1901~1911年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6分)

 

  (2)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01~1911年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特点形成的原因。(7分)

 

3.(1)发展速度快;各部门发展不平衡,以轻工业为主;地区发展不平衡,集中于东部沿海地区;民族资本力量弱小,对外国资本依赖性较强。

   (2)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限制,鼓励发展工商业;实业救国思潮兴起;轻工业投资少、见效快;长江流域和沿海地区受西方经济影响较深;受到外国资本的挤压。

 

二、戊戌变法

1.(2017·海南)清末举行的一次科举特科考试,论题为“《大戴礼》(即汉代戴德所编辑整理的《礼记》)‘保,保其身体;傅,傅其德义;师,导之教训’与近世各国学校体育、德育、智育同义论”,要求论证中国传统教育与西方教育同义。这反映了B

A.近代教育体制已经确立             B.中体西用治国理念的推行

C.朝廷借科举倡导回归国学           D.西方教育思想成为主流

2.(2016·国标Ⅲ)甲午战后,梁启超提出“诗界革命”,曾赋诗“泱泱哉我中华……物产腴沃甲大地,天府雄国言非夸。君不见英日区区三岛尚崛起,况乃堂裔吾中华!”这反映出“诗界革命”C

    A.倡导民主革命的思想               B.推动了白话文运动

    C.适应了救亡图存的需要             D.成为改良思潮的开端

3. (2016·海南)1898年6月11日,清廷颁布《明定国是诏》,其中说:“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这说明戊戌变法C

    A.侧重提倡务实之风                  B兼具改良与革命的色彩

    C.试图通过妥协减少变革阻力         D.与洋务运动的宗旨并无不同

4.(2015国标Ⅱ)康有为在新学伪经考中认为,被奉为儒家经典的古文经实系伪造。1891年该书刊印后风行国内,但很快遭到清政府禁毁。这主要是因为该书旨在D

    A.揭露历史真相     B.引介西方理论     C.倡导变法维新    D.颠覆孔孟学说

5.(2014·国标Ⅰ)1898年,梁启超等联合百余举人上书,请废八股取士之制。参加会试的近万名举人,“闻启超等此举,嫉之如不共戴天之仇,遍播谣言,几被殴击”。这一事件的发生表明D

    A.废八股断送读书人政治前途         B.改制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

    C.知识分子在政治上极为保守         D.新旧学之间矛盾不可调和

6.(2014·国标Ⅱ)1892年,维新思想家宋恕提出“欲更官制、设议院、改试令,必自易西服始”。康有为在奏议中也不止一次提及“易服”。维新派如此重视易服的主要原因是D

A.改制中易服更易推行      B.意在营造改制的社会氛围

C.中国需改变对外形象           D.长袍马褂代表了守旧势力

7.(2014·海南)1900~1901年,上海地区“言爱国者”,多积极讨论光绪帝之存废问题,“尚不知革命为何物”。这一现象反映当时D

    A.革命派尚未开展救亡活动    B.上海的社会风气相对保守

    C.废除帝制成为社会的共识    D.改良仍然是社会主流思潮

8.(2016·海南)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1896年,梁启超曾说,“今夫五洲万国之名,太阳、地球之位,西人五尺童子,皆能知之”,而中国即使“近今之通人”也知之甚少,其中原因是“书之备与不备也”。他说:“今以西人声光、化电、农矿、工商诸学,与吾中国考据、词章、帖括、家言相较,其所知之简与繁,相去几何矣。”而“西国一切条教号令,备哉灿烂、实为致治之本,富强之由。今之译出者,何寥寥也?彼中艺术,日出日新,愈变愈上,新者一出,旧者尽废。今之各书译成,率在二十年前,彼认视之,已为陈言矣。”因此,他认为:“国家欲自强,以多译西书为本;学着欲自离,臆度读西书为功。”

                                   ——据《饮冰室合集》

(1)根据材料,概括粱启超对引进西学的认识。(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梁启超引进西学主张的意义。(6分)

 

8.(1)西方科技较中国发达,思想、学术成果丰硕;须大量引进西学;应不断吸取西学的最新成果。(6分)

    (2)推动西学传播;促进思想启蒙和社会观念转变;为戊戌变法做舆论准备。(6分)

 

 

三、从新政到辛亥革命

1.(2017·国标Ⅰ)1904年,湖南、四川、江苏、广东、福建等长江流域与东南沿海9个省份留日学生共计1 883人,占全国留日学生总数的78%,直隶亦有172人,山西、陕西等其他十几个省区仅有351人。影响留日学生区域分布不平衡的主要因素是A

A.地区经济文化水平与开放程度有别      B.革命运动在各地高涨程度存在差异

C.清政府鼓励留学生的政策发生变化      D.西方列强在中国的势力范围不同

2.(2017·海南)1910年,清政府设立资政院“以立议院基础”。资政院议员部分由皇帝钦定,部分由选举产生。其职责包括议决国家军政大师、审议财政预算和修订法律等,议决事项须“具奏,恭候圣裁”。此次改革C

A.实践了英国式君主立宪制           B.加强了皇帝个人的独裁统治

C.带有浓厚的专制主义色彩           D.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3.(2016·国标Ⅲ)1903年,张之洞等拟《奏定学堂章程》,其中规定禁止使用“团体”“膨胀”“舞台”“影响”“组织”“运动”“报告”“观念”等新名词,其根本目的在于D

    A.抵制维新思想的传播               B.保证民族语言的纯洁性

    C.反对向西方学习                   D.维护传统的意识形态

4.(2016·海南)1903年,《大公报》刊文称:“江南之新学国民及留学生多剪去辫发,以为不如此则形式上有缺点也。乃今年乡试而伊等又复假装辫发,依然入场乡试。然伊等称自由讲民权者,实不敌其功名心也。”这表明D

    A.科举制度仍有较强的生命力      B.新式教育与科举已融为一体

    C.发式成为区别新旧学的标志     D旧制度制约社会观念的变革

5.(2015·海南)1905年,《大公报》的一则报道陈“有举人、秀才30多人充当兵勇”。此事成为新闻的历史背景是C

    A.戊戌变法的失败      B.《辛丑条约》的签订  

C.清末新政的实施      D.中国同盟会的成立

6.(2015·海南)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按《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规定实行总统制,赋予总统很大权利;其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又对总统权力做出严格限制,这一变化主要反映出当时A

   A.立法服从于政治     B.行政服从于司法     C.从人治走向法治     D.民主政体臻于完善

7.(2013·国标1)现代化是晚清历史发展的一个趋向,最能体现这一趋向的是B

A.洋务运动—戊戌政变—清末新政    B.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C.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战争    D.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

8.(2013·海南)武昌起义后全国有15省先后宣布独立,各省先后担任最高军政长官(都督)者背景不尽相同,其中新军将领13人,革命党5人,咨议局议长3人,巡抚3人,布政使1人,提督1人,督练公所总参议1人。据此可知辛亥革命B

A.具有广泛社会基础       B.具有明显的妥协性   

C.属于资产阶级革命       D.属于自上而下的革命

9.(2011·海南)从1872年到1875年,清政府派出四批留美幼童,其中绝大部分学成归国后在军政和实业部门就职,在政治上基本是清政府的拥护者。1905年前后留日学生近万名,其中公派生的相当部分转向革命或同情革命。出现此种转变的主要原因是B

    A.科举考试制度的废除                 B.清廷革新能力的丧失

    C.国内武装起义的推动                 D.中日甲午战争的影响

10.(2011·海南)一般认为,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其主要依据是,辛亥革命A

A.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B.是由革命政党领导的武装斗争

C.主力军是民族资产阶级中下层        

D.实现了资产阶级的利益要求

11.(2016·国标Ⅲ)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近代以来,在列强的压力下,中国被迫开放了一系列通商口岸。自1898年至1910年,清政府又主动开设了30余个商埠。

    图9  清末自开商埠分布示意图

——据严中平等编《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编》等

    从材料中提取一个有关自开商埠的信息,并加以简要分析。

评分要求:所提取信息明确清晰,必须源自材料;(3分)论据准确,史实引用合理,围绕所提取的信息;(6分)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3分)

 

11.示例:集中于沿海地区。沿海地区已有众多被迫开设的通商口岸,交通相对便利、经济相对发展;自开商埠,可分洋人之利,且可利用便利条件,促进地区发展,并抵御外侵。

 

四、选考题

1.(2017·国标Ⅱ)(改革15分)

材料一  清末,有很多部门负责管理北京的街道与沟渠、河道,“严且备矣”,但“究其实,无一人过问”,以致北京城“粪土载道,秽污山积”,“洋人目之为猪圈,外省比之为厕屋”。清政府每年出资修缮,并向商民收取巨款,但款项皆被官员私吞,并没有真正用于街道等的修缮,戊戌变法时期,清政府令“各衙门即行查勘、估修,以壮观瞻,并大清门、正阳门外学 科,菜蔬鸡鱼摊肆,一概逐令于城根摆设”。对此改革,“官吏民,皆称不便”,更有官吏怂恿百姓联名反对。

                                                         ——据苏继祖《清廷戊戌朝变记》

材料二  凡改革之事,必除旧与布新,两者之用力相等,然后可有效也,苟不务除旧而言布新,其势必将旧政之积弊,悉移而纳于新政之中,而新政反增其害矣。

                                                   ——摘自梁启超《戊戌政变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北京街道管理改革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末北京街道管理改革的困难及启示。(7分)

 

1.(1)原因:西方的影响;政出多门、互相推诿;城市宜居性差,影响城市形象;日常维护不力,经费被官吏贪污。

(2)困难:改革触动了一些官吏的既得利益;打破了百姓习惯。

启示:改革既要除旧,也要部新,不可偏废;除旧弊难免触及多方利益;改革需要勇气和毅力;改革需要强有力的领导;改革应以人民的福祉为宗旨。

 

2.(2016·国标Ⅱ)(改革15分)

    材料   八旗军是清朝的正规军队,八旗将士领取饷银。甲午战败后,袁世凯组织新建陆军,张之洞组建自强军,皆采西法。1901年,清政府改建兵制,取消旧式武举,创办武备学堂,编练新军,操习新式枪炮。1903年设练兵处,作为全国招募和训练新军的中央机构。1904年决定改建整个兵制,拟建新军36镇,为常备军,服役期3年。在自愿基础上征募士兵,并有严格的资格限制。1906年,兵部与练兵处合并为陆军部,后来又建立海军部。陆海军均由满人官员掌控,皇帝是最高统帅。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革命党在新军中的组织迅速扩大。

——据《清史稿》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八旗军相比,新军具有哪些特点。(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清政府军事改革的影响。(6分)

 

2.(1)设立专门招募、训练军队的中央机构;仿西式军制及训练方式,采用西方征兵方式;有固定服役期限;使用新兵器。

    (2)确立近代陆海军制,提升军队战斗力,推动中国军事近代化的进程;军事改革未能加强清政府统治,新军成为清政府的掘墓人。

 

3.(2014·国标Ⅱ)(人物15分)

    材料 甲午战败后光绪帝痛感危亡在即,锐意变法,他曾对庆亲王奕劻说:“太后若仍不给我事权,我愿退让此位,不甘作亡国之君。”1895年6月,光绪帝读康有为的上书深受启发,遂于1895年至1897年间屡颁改革性质的诏令。1898年6月11日,慈禧太后面告光绪帝:“前日御史杨深秀、学士徐致靖言国是未定,良是。今宜专讲西学,明白宣示。”于是,光绪帝颁布了变法诏书。15日,慈禧太后迫使光绪帝下诏将他的老师翁同龢开缺回籍,并令授任新职的高官大员,须向慈禧太后谢恩。16日,光绪帝在一度“战栗变色”后,仍如期召见康有为,商讨变法事宜。9月4日,光绪帝下令将阻挠变法的礼部尚书怀塔布等6人革职,后又把阻挠变法的李鸿章逐出总理衙门。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光绪帝为推行变法所采取的主要措施。(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戊戌变法中光绪帝的作用。(7分)

 

3.(1)重视和采纳维新派的改革建议;颁布变法诏书;重用维新派人士;抵制顽固势力对变法的阻挠。

(2)变法的最高领导者,推动变法实施;争取慈禧太后支持并有所抗争;无力保证变法持续进行。

 

4. (2013·国标Ⅰ)(改革15分)

    材料 1901年1月29日,慈禧太后以光绪帝名义在西安发布变法诏谕:“我中国之弱,在于习气太深,文法太密。庸俗之吏多,豪杰之士少……误国家者在一私字,困天下者在一例字,至近之学西法者,语言文字、制造机械而已,此西艺之皮毛,而非西政之本源也”。“舍其本源而不学,学其皮毛而又不精,天下安得富强耶?”“著军机大臣、大学士、六部、九卿、出使各国大臣、各省督抚,各就现在情形,参酌中西政要,举凡朝章国故、吏治民生、学校科举、军政时政,当因当革,当省当并,或取诸人,或求诸己,如何而国势始兴,如何而人才始出,如何而度支始裕,如何而武备始修,各举所知,各抒所见”。以奕劻、李鸿章、荣禄等人为督办政务大臣,以刘坤一、张之洞为参预政务大臣,共同负责主持新政工作。在随后五年左右的时间中,改革逐步推行。史称“清末新政”。

——据《清德宗实录》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新政与戊戌变法的共同之处。(6分)

 

(2)戊戌变法与清末新政两次改革的结果差异很大,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并指出清末新政的实质。(9分)

 

4. (1)向西方学习;自上而下的改革;侧重制度改革。

   (2)原因:改革主导者不同;地方实力派对改革的认识与支持程度不同;推行过程不同;面临的国内外情势不同。实质:维护专制统治,抵制革命。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