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beplay888体育 >> 学科资源>> 历史>> 高三>> 备课资料

备课资料

高三历史通史复习实用手册25-附三 高考历史文字解答题的五个基本层次

录入者:xqx  人气指数: 次  发布时间:2017年12月09日

附三  高考历史文字解答题的五个基本层次

高考历史材料解答题在能力考查上,基本遵循《考试大纲》: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以及论证和探讨问题四大方面、十二种能力要求。考题以材料信息(文字、图片、图表等)为载体,按能力层次由浅到深设置问题。分析材料解答题的基本思路,可以总结出“五个基本层次”。以下以2014、2015年课标全国卷为例,加以说明。

一、概括材料基本信息

     命题者通常设置一则(或多则)信息含量比较丰富的材料,并据此设置问题,通常都是:“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问题的答案基本可以从材料中获取相关信息,再经过一定程度的加工整理,或运用所学知识辅助解读概括,最终形成正确答案。从加工程度看可以分为以下两种:

1直接概括内容(措施、主张、原因等)

   例1:(2015Ⅰ·45(1))根据材料,指出唐代币制改革的主要内容。(例题材料均省略)

   解析:提取材料关键信息:“每十钱中一两……衡法由十六进位制度变为十进位制”、“钱币上不再标识重量”,再进行适当的概括表述。

   答案:推动衡法向十进位转变;不再直接以钱币重量体现币值。

   对策:设问要求概括的可以是材料信息中的措施,也可以是信息中的原因或影响。首先,要注意分析材料中哪些信息属于背景原因?哪些信息属于措施内容?哪些信息属于影响?以便提取有效信息。其次,对相关信息“断句”,提取“关键词”,初步分点归类;最后,运用所学知识或原理对信息进行加工,概括表述。表述最好不要照抄材料原文,最好用所学的历史学科专业词句进行概括性表述,要求文字简练,意思紧扣材料信息和问题要求。

2抽象性概括(特点、趋势等)

    例2:(2014Ⅰ·45(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魏晋法律改革的主要特点。

    解析:提取材料关键信息:“现实需要”“律令烦多”“行政法规……”“以刑法为主体……”“上下尊卑……”等,再进行比较分析,最后概括表述。这里的“结合所学知识”,通常是运用所学的知识原理对材料信息进行分析概括,并不要求在材料信息之外补充所学知识内容。

    答案:从现实需要出发;删繁就简;刑法与行政法规分离;突出伦理犯罪。

 对策:概括特点、趋势,要在归纳内容基础上,进一步比较、抽象概括,用更简略规范化的词句,表述其本质特征或规律性的特点,而不是简单的罗列信息。如果是分析变化趋势的问题,通常用要进行前后比较,一般可用“由……到……”方式概括表述。

二、比较两者的异同

通常设置两则(或多则)信息含量比较丰富的材料,并据此设置比较相同或不同的问题。问题的答案一般可以从材料信息获取加工,或依据材料信息提示,调用相应的所学知识解答。

1指出共同点

    例3:(2015Ⅰ·40⑵)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韩愈、康有为关于儒学认识的共通之处。

    解析:分别提取两则材料关键信息:“周公、孔子”、“鄙薄汉代以来……”、“篡汉而伪造”“回归孔子”、“真正的儒学精神”“为立宪”等;再进行比较分析,找出共同之处,用适当的词句概括表述。

    答案:回归原典,回归孔孟,否定后人的附会、杜撰之说,主张探寻儒家的精神实质,借助儒学为现实服务。

对策:解题的第一步与上文概括基本信息相似,要先对两者信息分别进行解读,获取有效信息;再通过对比寻找其相同或相似点,用概括性的词、句,分点归纳或总体概括表述。有时,材料信息只起提示作用,这就需要调用所学知识进行比较分析。

2指出不同(区别、发展、变化

   例4:(2015Ⅰ·46⑴)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抗战胜利前后中共各党派地位发生的变化。

    解析:分别提取两则材料关键信息:“集中于本党领导之下”、“各党派在法律之前平等,本为宪政常轨”等;再进行比较分析,找出变化之处,用适当的词句概括表述。

    答案:抗战时期,各党派集中于国民党领导之下;抗战胜利后,各党派在宪政原则下地位一律平等。

对策:解题思路与例3基本相似,不同点可以各自分开概括,也可以按方面逐项对比表述,要注意各方面的对称性。如果是要求指出发展、变化的,一般只指出后者的新特点,前者的特点不必回答。

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原因(背景

    分析原因包括两种情况:一是只分析某一现象的原因;二是比较两者不同(或相同)的原因。答案通常是部分可以从材料信息中直接获取加工或从信息内容推理原因,部分需要调用所学知识分析或补充。

    例5:(2015Ⅰ·46⑵)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各党派地位变化的原因。

    解析:材料信息对本问只起到提示作用,这里主要根据两则材料信息提示,调动运用所学的抗战胜利后国内、国际形势变化进行原因分析。

    答案:原因:抗战胜利,国共两党军事、政治力量对比发生变化;多数政党和国内和平民主力量的推动;美苏等国际因素的制约。

 对策:分析某一现象(或变化)原因,一般不需要进行前后对比;比较两者不同的原因通常需要分别概括对比。分析原因通常有以下三个步骤:首先要看材料是否有“原因”方面的信息,可先提取归纳;其次,可以从材料反映的历史现象向前推理其原因;最后,从材料信息反映的时间确定对应的时代背景,再调动运用所学相关知识分析。分析问题时一定要坚持这三个步骤,有些问题的答案可能只要其中的一个步骤,这要看材料信息量和具体设问而定。

四、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作用、价值、意义、评价

    分析影响可能涉及两种情况:一是只分析其积极影响(通常用价值、意义等词);二是辩证分析其积极、消极影响。答案通常是部分可以从材料信息中直接获取加工或从信息内容向后推理影响,部分需要调用所学知识分析或补充。

    例6:(2015Ⅰ·48⑵)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丘处机西行的意义。

    解析:本问首先是提取材料关键信息:“及问为治之方,则对以敬天爱民为本”、“成吉思汗深为认同”、“流传至今”等;再从这些信息推论其影响,用适当的词句概括表述。

    答案:使蒙古最高统治者较为深入地接触到中原的思想文化;为后来元朝的统治起了一定的作用;留下了当时关于西域地区重要的文献记录。

 对策:分析影响,一般要考虑积极、消极(进步性、局限性)两个方面。有些在材料和设问中明确只要求积极方面的(如:价值、意义或积极……)就不必要回答消极方面。分析影响的步骤和上文分析原因三个步骤基本相同,方法可以相互借鉴。当然,原因的推论是往前联系,影响的推论是往后联系。

五、论证和探讨问题

   论证和探讨问题是历史能力考查的最高层次要求,也是历史复习考试中的突出难点。近年来,课标全国Ⅰ卷第41题都重点考查这一层次的能力。

例7:(2015Ⅰ·41)有历史学者为说明近代以来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发展中的作用,引用了如下公式:

    生产力=科学技术x(劳动力+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生产管理)。

    这一公式表明,科学技术有乘法效应,它能放大生产力诸要素。

    运用世界近现代史的史实,对上述公式进行探讨。

    (说明:可以就科学技术与公式中一个或者多个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论证,也可以对公式进行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的公式,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解析:本题为开放性论证题。解答本题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要正确理解题干中的重要概念:“生产力”“科学技术”“劳动力”“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生产管理”。其次,注意史实运用的限定范围:“世界近现代史”。综合以上两方面信息,基本可以确定可调用的所学史实主要是“两次工业革命”和“近代科学技术”。最后,要注意“x”号,即科学技术有乘法效应,它能放大生产力诸要素。

 答案:(命题组没提供答案,以下为作者试解)

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以科学理论为先导(电磁学、化学等),各种技术发明层出不穷(电气技术、内燃机、石油化工等);科技发展使劳动者素质显著提高;劳动工具(机器)的生产效率倍增;电力、汽车、化工等新兴产业部门崛起(劳动对象科技含量和价值量显著提高);出现了大企业制度(垄断组织),生产管理向科学化规范化发展。说明了科学技术有乘法效应,它能放大生产力诸要素。

 对策:论证和探讨问题,首先要认真分析问题涉及的各个要素,全面准确理解具体要求;其次,联系所学相关知识,初步确定需要调用的史实或运用的原理;最后,依据信息提示,紧扣问题中心,分层次或逐项论证,要求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由于考试时间有限,一般不要对原观点进行修改、补充等(题目明确要求考生提出修改补充的除外)

 

      作者:泉州七中 肖卿贤    电话:159-8008-1559

      E-mail:xqxnahq@sina.com     qxqzqz@126.com      QQ:634629538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