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beplay888体育 >>学科资源>>历史>>高三>>备课资料

备课资料

高三历史通史复习实用手册15-中国近代现代史第七单元。

录入者:xqx 人气指数:次 发布时间:2017年11月09日

第七单元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6-今)

时代特征

一、阶段特点: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1.政治:结束动乱,实现工作重心转移;民主法制、祖国统一、外交取得新成就。

2.经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文化:邓小平理论形成;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迅速发展。

二、中外对比

西方(世界)

中国

政治

由两极格局向多极化转变;和平发展成为时代主题;但世界并不太平。

结束动乱,实现工作重心转移;民主法制、祖国统一、外交取得新成就。

经济

经济全球化、区域化加强;机遇和挑战并存。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文化

第三次科技革命深入发展,互联网时代

邓小平理论形成;科技文教成就。

考点整合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1.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1978年)

⑴背景:文革动乱结束,经济在徘徊中前进;真理标准问题讨论重新确立实事求是思想路线。

⑵内容:确定实事求是的指导方针;高度评价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工作重心转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决定拔乱反正等。

⑶意义:是中国历史重大转折,改革开放的开端;新时期党的基本路线的思想开始形成;形成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

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⑴背景:人民公社旧体制严重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束缚农村生产力发展。

⑵过程:1978年,安徽、四川率先实行“包产到户”,接着在全国推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⑶内容:①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包产到户,给农民土地自主经营权。

②农民向国家交纳一定数量农产品,剩余产品归农民自由支配。

⑷意义:①使农民获得生产经营自主权,极大调动了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

②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有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并推动工业和整个国民经济。

3.国有企业改革

⑴ 过程:三中全会后试点,1985年后全面展开;十四大确立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目标。

⑵内容:①扩大自主权,搞活企业,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

②所有权与经营权分开、政企分开,实行多种形式的承包责任制;

③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对国有大中型企业进行规范化的公司制改革。

4.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⑴目的:吸收利用国外资金、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以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⑵过程:①1980年起,先后设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五个经济特区。

②1984年,开放广州、福州等14个沿海城市,在这些城市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等。

③1985年起,先后把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南三角区、环渤海地区列为沿海经济开放区。1990年,又作出开放上海浦东的决定。

⑶特点:形成从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的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

⑷影响:有力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适应经济和科技发展的全球化趋势。

⑸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01年(具体内容见世界史“世界贸易组织和中国的加入”)

标志着世界大市场对中国开放;中国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⑴1992年,邓小平的南方谈话阐明了社会主义的本质。

⑵1992年,十四大: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⑶1997年,十五大:提出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⑷意义: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表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取得实质性的突破。

二、改革开放以来的民主法制建设和祖国统一

1.民主法制建设:

⑴改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推进村、居委会基层民主选举。

⑵逐步建立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制定1982年《宪法》及一系列新法律等。

⑶依法治国:1997年,中共十五大提出;1999年,正式写入宪法。

2.“一国两制”伟大构想

⑴形成:① 1981年,叶剑英提出和平统一祖国“九条方针”;

     ② 80年代,邓小平全面阐述“一国两制”构想。

⑵立为国策:1984年,全国人大六届二次会议上通过。

⑶内容: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港、澳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不变。(台湾可保留原有军队和地方政权)

3.香港、澳门回归祖国

⑴概况: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

⑵意义:完成祖国统一的重要一步;是“一国两制”构想的成功运用,为国际社会解决国家间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成功范例。

4.海峡两岸关系的新发展

⑴1979年元旦,海峡两岸实现30年来真正停火。

⑵80年代,海峡两岸“三通”(通航、通邮、通商)限制逐渐放宽,民间交流不断增加。

⑶1992年,民间团体对话,在“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上,达成“九二共识”。

⑷1995年,江泽民提出“八项主张”,强调“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

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

1.参与联合国事务

⑴作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发挥中国在联合国在重大国际事务中的决策作用。

⑵积极参与联合国安理会组织的维和行动,对维护世界和平作出贡献。

2.参与亚太经合组织活动

⑴1991年,中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

⑵2001年,上海举办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促进亚太地区合作发展。

3.倡导成立上海合作组织

⑴成立:2001年,中、俄、哈、吉、塔、乌六国签署《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

⑵特点:合作打击恐怖主义、分裂主义、极端主义;经济文化等领域广泛交流。

⑶意义:维护中亚地区和平稳定,推动建立公平合理的国际新秩序。

四、新中国科技文化教育事业发展

1科技成就

⑴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1967年,第一颗氢弹;1970年,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⑵1973年,袁隆平杂交水稻“南优二号”,被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

⑶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逐渐进入互联网时代,网民增速迅猛。

⑷2003年,“神舟” 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

2“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⑴提出: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为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繁荣科学文化。

⑵含义:文学艺术上“百花齐放”,学术研究上“百家争鸣”。

⑶曲折:1957-1978年,反右派斗争扩大化;“文革”的动乱。

⑷落实:改革开放后,解放思想,“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得到落实。

3.教育发展

⑴建国初,仿照苏联建立比较完整的教育体系,培养建设人才,提高国民文化素质。

⑵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教育事业重新走上正轨。

⑶80年代,邓小平提出“三个面向”方针: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⑷90年代,提出“科教兴国”战略,加紧普及义务教育成为“科教兴国”的重要环节。

联系分析

1.新中国土地制度的几次重大变革

新中国成立初,实行土地改革,没收地主土地分给农民,从而消灭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确立农民土地私有制。土地所有权和经营权都属于农民私有。

三大改造时期,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农民土地归入合作社,进行集体劳动,土地所有权和经营权均由私有转化为公有(集体所有制),土地最高所有权属于国家。

改革开放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与集体(生产队)签订土地承包合同,享有土地自主经营权,土地所有权仍然为公有。

2.中国的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

从1953年“一五计划”开始,中国长期实行高度集中、高度计划的经济体制。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开始对高度集中、高度计划的经济体制进行部分调整,实行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方针。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解决了长期以来争论不休的“社会主义本质”问题。中共十四大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改革进入到体制实质变革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取代计划经济体制。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