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通史复习实用手册7
录入者:xqx 人气指数: 次 发布时间:2017年12月14日
第七单元 明清时期(1368年-1840年)鸦片战争前
时代特征
阶段特点:封建社会由盛转衰
1.政治: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强化(废相、内阁、六部、军机处)。
2.经济:农业发展,人口激增,农产品商品化;手工业发展(棉纺、彩瓷等),私营超过官营,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区域性的商人形成商帮,江南工商业市镇兴起;政府实行重农抑商和“海禁”闭关政策,严重阻碍商品经济发展。
3.文化:政府文化专制(八股取士、文字狱),反封建的民主思想产生;传统科技进入总结阶段;文学艺术继续繁荣(小说、文人画、京剧等)。
中外对照
1.欧洲资本主义兴起时期
|
明朝(1368-1644) |
欧洲(14-17世纪前期) |
经济 |
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 |
资本主义萌芽→工场手工业时期 |
对外 |
郑和下西洋→闭关海禁 |
新航路开辟和早期殖民原始积累 |
阶级 |
市民阶层发展 |
资产阶级产生发展 |
政治 |
君主专制强化封建制度衰落 |
宗教改革冲击天主教会统治 |
思想 |
理学束缚;李贽反封建 |
文艺复兴人文主义;信仰自由 |
科技 |
古代科学总结 |
古代科学→近代科学 |
文艺 |
书法绘画、小说 |
人文主义文学艺术 |
2.早期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时代
|
清朝前期(1644-1840) |
欧美(17世纪中期-19世纪中期) |
经济 |
资本主义萌芽缓慢,自然经济主导 |
工场手工业→蒸汽时代 |
对外 |
闭关海禁,逐渐落后于世界 |
殖民争夺→英国主导世界市场 |
阶级 |
市民壮大,没有形成资产阶级 |
资产阶级力量壮大要求民主政治 |
政治 |
君主专制强化封建制度衰落 |
英美法革命确立资产阶级统治 |
思想 |
理学束缚;黄、顾、王民主思想 |
启蒙运动理性主义;自由主义 |
科技 |
停留在古代科学落后于世界 |
近代科学确立和发展 |
文艺 |
书法绘画、小说、京剧 |
古典→浪漫→现实主义 |
考点整合
一、明清王朝更替和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
1.明清政权的更替
明朝(1368—1644) |
清朝前期(1644—1840) |
|||||||
南京 |
北京 |
|||||||
太祖 |
成祖 |
后期 |
顺治 |
康熙 |
雍正 |
乾隆 |
嘉庆 |
道光 |
废相 殿阁 |
内阁 郑和 |
资萌 李贽 |
海禁 黄顾 |
南书房三藩 台湾尼布楚 |
军机处 |
京剧 |
衰落 |
入超 走私 |
理学;八股取士;小说 |
康乾盛世;文字狱 |
⑴明朝: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定都南京;同年攻占大都,推翻元朝。1421年,明成祖迁都北京。明后期宦官专权,统治黑暗。1644年,李自成起义军攻占北京,明亡。
⑵清朝开始:1616年,女真族建州部首领努尔哈赤建立后金。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为大清,改女真族名为满洲。1644年,趁明朝灭亡之机入关,逐渐建立对全中国的统治。
⑶统一和鼎盛:1662年,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台湾,作为反清复明基地;康熙帝在平定西南“三藩之乱”后,于1684年统一台湾,并设台湾府,隶属于福建省。1689年,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确定了中俄东段边界,维护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清朝发展至鼎盛,史称“康乾盛世”。嘉庆以后,逐步走向衰落。
2.明朝内阁
⑴明太祖废除丞相,皇帝直接统管六部,重要政务都由皇帝亲自处理,为此而设立殿阁大学士辅助。殿阁大学士品秩较低,仅备顾问兼协理章奏,并不参与决策。
⑵明成祖设立内阁,大学士开始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阁臣可以帮助皇帝起草对大臣奏章的批复意见,称为“票拟”。最后再由皇帝用朱笔批示、裁定,称为“批红”。
3.清朝军机处
⑴背景:清初沿用明朝内阁,军国大事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处理。
⑵设置:①康熙设南书房协助皇帝处理政务,扩大皇权。
②雍正年间设立军机处。军机大臣只能跪奏笔录,军国大事皆由皇帝一人裁决。
⑶评价:①军机处简化了处理政务的手续,行事快捷,提高了清王朝的行政效率。
②军机处的设立,是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
4.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⑴一整套完善的中央、地方行政制度与选官用人制度、监察制度、法律制度相结合,形成高度成熟的古代政治制度。
⑵权力高度集中,皇权至高无上。地方无条件服从中央,中央无条件服从皇帝。各级官吏由皇帝直接任免,不得世袭。
⑶君权与相权、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斗争伴随中央集权发展始终。其结果是中央对地方控制日益强化;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加强。
⑷皇帝从决策到权力的行使具有独断性与随意性。
5.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⑴积极作用: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巩固,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在统一的社会环境下,有利于民族大融合,有利于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发展和提高。
⑵消极影响:君权专制易形成暴政统治和导致腐败现象,成为阻碍历史发展的因素。在思想方面独尊一家,箝制了人们的思想,严重阻碍了新社会因素的产生和发展。
二、明清时期经济的发展和迟滞
1.农业
⑴土地人口:人口增长,大规模垦荒,土地高度集中,租佃经济盛行。
⑵农产品:外国高产作物引进,经济作物广泛种植,农产品进一步商品化。
⑶赋税:人口税逐步废除,赋税统一按土地财产,征银两。
⑷生产技术:人多地少,小农经营,不利生产技术的进一步提高。
2.手工业
⑴纺织:明代后期,棉布成为广大民众的主要衣料。
⑵陶瓷:明代出现斗彩和五彩瓷;清代出现粉彩和珐琅彩。
⑶模式:私营手工业超过官;行业、区域分工进一步扩大,产量提高。
⑷新生产方式:出现自由雇佣关系的手工工场,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3.商业城市:
⑴商品:农业、手工业商品化生产,大量产品投入市场。
⑵商人:区域性的商人形成“商帮”,在经商地建立同乡商人“会馆”。
⑶城市:出现各具特色的工商业城市,江南地区工商业“市镇”兴起。
⑷货币:商品经济发展,白银成为最主要的流通货币。
4.资本主义萌芽
⑴出现原因: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⑵概况:明中后期,苏州的丝织业、景德镇瓷业等出现以自由雇佣劳动为特征的工场手工业经营方式;清朝初期,生产规模、分工、范围有所扩大,但发展缓慢。
⑶缓慢原因: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等。鄙视科技,文化专制。
5.“海禁”政策
⑴原因:自给自足经济;防范外夷侵犯和沿海人民反抗;统治者愚昧自大。
⑵影响:妨碍国内市场的扩大、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失去开辟海外市场、刺激资本扩张、推进工业化的契机,造成中国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
★明清赋税制度变化
由于土地兼并造成贫富赋税不均,商品经济发展,人口流动户口统计不实,征收丁税政策难以延续,影响财政收入。明后期张居正实行“一条鞭法”,把各州县的田赋、徭役以及其他杂征总为一条,合并征收赋税,按银两折算缴纳。清康熙末年采用新增人丁不再征税的固定丁税方法;雍正年间实行“摊丁入亩”,把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的地丁银。它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赋税制度的一次重要改革,延续两千多年的人头税(丁税)废除,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松弛了,客观上有利商品经济的发展。
三、明清时期的文化
1.社会背景
⑴经济:城市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壮大;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但自然经济仍占主体地位。
⑵政治: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封建统治更加专制腐败、社会矛盾尖锐。
⑶文化:“八股取士”,思想文化专制;程朱理学为代表的儒学走向僵化和因循守旧。
2.儒学思想的新发展
⑴ 李贽:《焚书》《藏书》。否认孔孟学说是万世至论;否定理学思想,强调人性。
⑵黄宗羲:《明夷待访录》。批判君主专制,主张限制王权;工商皆本;以法治取代人治。
⑶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日知录》。以众治取代独治;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经世致用,学术与现实结合。
⑷王夫之:唯物论等。
⑸评价:
①进步:对君主专制统治造成猛烈冲击,对当时思想解放起到积极作用;为近代民主思想的产生提供重要的借鉴。
②局限:没有超越儒学范畴,形成完整的新理论体系;缺乏社会阶级基础,无法付之实践。
3.古代科技的总结
⑴李时珍《本草纲目》明朝医药学巨著。
⑵徐光启《农政全书》明朝农业手工业巨著,还介绍西方水利技术。
⑶宋应星《天工开物》明朝手工业巨著,被誉为“中国十七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4.文学艺术
⑴绘画:文人画强调个性化,风格奇特,诗书画结合;民间绘画:形式多样,贴近社会生活。
⑵小说:罗贯中《三国演义》是我国最早长篇小说;施耐奄《水浒传》以农民起义为题材; 吴承恩《西游记》是浪漫主义长篇神话小说;曹雪芹《红楼梦》思想性艺术性最高。
⑶京剧:乾隆五十五年(1790),徽班进京;徽调与汉调等不断融合,形成京剧。同治、光绪年间,京剧迎来第一个繁盛期。代表人物有程长庚等。
联系分析
1.商品经济与资本主义萌芽
商品经济指生产的产品主要投入市场,或转手买卖获商品取利润。资本主义萌芽是在商品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资本主义萌芽除了生产是以市场利润为目的外,还必须具备自由雇佣关系(支付工资),即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
2.否认孔孟权威与否定儒学
李贽否认孔孟学说是万世至论,即认为孔孟学说不是万世不变的“真理”,实质上否定对孔孟的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主张儒学要随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改造更新。李贽作为儒家泰州学派的一代宗师,他主张对传统儒学进行改革,而不是否定儒学本身。
- 上一篇:高三历史通史复习实用手册6
- 下一篇:高三历史通史复习实用手册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