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通史复习实用手册6
录入者:xqx 人气指数: 次 发布时间:2017年11月28日
第六单元 五代、宋元时期(907年-1368年)
时代特征
1.政治:国家从分裂、民族政权并立到大统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中书省、行省制度等)。
2.经济: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手工业技术高超(棉纺、煤炭、瓷器等);商品经济繁荣,市民队伍壮大,官府对市场控制减弱(坊、市界限打破),外贸兴盛。
3.文化:理学兴起;科技世界领先(三大发明);文学艺术全面繁荣(宋词、元曲、宋四家书法、文人山水画、风俗画等)。
考点整合
一、政局变动和制度创新
1.国家分裂、多民族政权并立到重新大统一
⑴五代十国:907年,朱温废唐自立,国号梁,史称“后梁”,后相继为唐、晋、汉、周取代,史称“五代”。这一时期,南方和山西也相继出现十个政权,并称“五代十国时期”。
⑵辽宋夏金:916年,北方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建立政权,后改称“辽”。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夺权政权,国号宋,都东京(也称汴京,在今河南开封),史称北宋;979年,宋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局面,统一汉族地区。1038年,西北党项族首领元昊建立西夏政权。1115年,东北女真族首领完颜阿骨打建立金国。
宋与辽、夏战争,通过赠送“岁币”获得暂时和平。1125年,金联合宋灭辽。1127年(靖康二年)金攻占东京,掳走宋徽宗、宋钦宗父子,史称“靖康之耻”,北宋灭亡。同年,宋皇族赵构在临安(今杭州)重建宋政权,史称南宋。
⑶元朝统一:1206年,成吉思汗统一漠北建立大蒙古国。1227年灭西夏;1234年灭金。 通过征战,蒙古建立地跨欧亚大陆的庞大帝国。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大元,定都大都(今北京),忽必烈即元世祖。1276年,元灭南宋,统一全中国。
|
1206成吉思汗 蒙古 |
||||||||||
|
1038元昊 西夏 1227 |
1271忽必烈 元 |
|||||||||
|
1115阿骨打 金 |
1368 灭亡 |
|||||||||
|
916阿保机契丹→辽 1125 |
1234 |
|||||||||
907五代 |
960赵匡胤北宋 |
|
|||||||||
十国 979 |
东京(开封) 1127 |
赵构南宋 临安(杭州) |
1276统一 |
||||||||
2.北宋专制集权的加强
⑴中央:实行二府三司制。行政权归中书门下;军政权归枢密院;财政分别由度支,盐铁,户部三司掌握。它分化事权加强皇权;但造成冗官现象办事效率低下。
⑵地方:设路、州、县三级。派文官任知州,同时,设通判监察制约知州;地方军、政、财权收归中央。它防止地方割据,加强中央集权,但严重制约地方的发展。
3.元朝的行省制度
⑴中央:改变三省制,设中书省掌中央大权。它提高办事效率,但相权加强导致政局动荡。
⑵地方:重新划分行政区,设行中书省作为中书省派出机构掌管地方最高权力,下设路、府(州)、县等。行省制度的建立,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全国的统治,巩固国家统一。此后,“省”作为地方一级行政区划一直沿用至今。
二、王安石变法
1.历史背景
⑴“三冗”形成:宋初中央集权,分化事权,增设官职,效率低下,形成冗官;不断扩充军队,形成冗兵;官俸、军费增加,给辽、夏岁币,形成冗费。
⑵积贫积弱:“三冗”造成积贫,对辽、夏战争连年失利形成积弱。
⑶社会危机:宋初实行不抑兼并的政策,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激化。
⑷改革目的:为实现富国强兵,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变法。
2.主要内容
⑴理财措施:指导思想:“改革以理财为先,理财以农事为急”
①青苗法:每年青黄不接时,政府贷款或借粮食给农民,收20%利息。
②募役法:政府出钱雇人服役,再按户征收免役钱,保证农民生产时间。
③农田水利法:鼓励垦荒,兴修水利,保障农业灌溉。
④方田均税法:清丈土地,按土地实有数收税,杜绝地主逃税。
⑤均输法:官府所需物资就近采购,节省财政开支。
⑥市易法:设市易务,调节市场供求,增加财政收入。
⑵强兵措施:精简军队,推行将兵法、保甲法、保马法等,节省军费,提高军队战斗力。
⑶育才措施:改革学校和科举制度,为变法培养和选拔实用人才。
3.评价
⑴作用:经济有所发展,抑制兼并势力,增加政府收入;增强军事力量,一定程度上扭转积贫积弱局面。
⑵局限:变法以增加政府收入为主要目的,操之过急,用人不当,出现危害百姓现象。
变法触动大官僚大地主利益,遭到反对;1085年,司马光任宰相,废除新法。
三、宋元时期经济的新发展
1.农业:
⑴土地兼并,大地主土地所有制发展,租佃经济盛行,自耕农经济衰落。
⑵棉花等经济作物种植推广,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赋税征收逐步由实物向钱币过渡。
2.手工业:
⑴棉纺:元代黄道婆发明新式纺车,松江地区成为全国棉纺织业中心。
⑵矿冶:北宋普遍用煤作燃料;南宋末年开始使用焦碳。
⑶陶瓷:宋代景德镇成为“瓷都”;元代烧制青花等,彩瓷出现。
3.商业和城市:
⑴货币:北宋四川地区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⑵市场:汴京、临安等城市坊、市界限打破,早市、夜市兴旺;城郊农村草市繁荣。
⑶商路及城市:大运河、海运、海上丝绸之路发达;商路沿途和沿海港口城市兴起。
⑷政策:抑商政策有所松弛,商品经济繁荣,商人社会地位提高。
4.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⑴原因:北方长期战乱,中原汉人南迁,带来劳动力和先进生产技术;南方社会相对稳定;南方政权重视经济发展和海外贸易。
⑵概况:南宋以后,南方经济超过北方,经济重心南移基本完成。
⑶影响:奠定了此后中国以南方为经济重心的格局,促进南方社会文化的发展。
四、宋元时期的文化
1.宋明理学
⑴背景:魏晋南北朝,佛教、道教广泛传播使儒学的统治地位受到巨大的冲击;唐宋儒学吸收佛教、道教思想,形成新儒学体系,儒学重新振兴。
⑵程朱理学:由北宋程颢、程颐创立,南宋朱熹集大成。认为“理”是世界的本源;是天下万物都要遵守的普遍原则;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的道德伦理;在人身上就是人性;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强调个人的修养与完善。重视思辨,主张通过“格物致知”即接触万物体会“理”;朱熹把《大学》《中庸》《论语》《孟子》集为“四书”,并加以注解。
⑶陆王心学:以南宋陆九渊和明朝王守仁(字阳明)为代表;认为“心即理也”,即心是天地万物的渊源,主张通过内心反省或“致良知”(为善去恶)寻求“理”。
⑷评价:
①积极:理学重视人的主观意志力量,重视气节、品德,讲求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积极作用。
②消极:理学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产生消极影响。
2.三大发明
⑴印刷术:
①概况:隋朝出现雕版印刷;唐朝《金刚经》是世界现存最早的有明确日期的雕版印刷品;北宋毕昇发明泥活字,以后又出现木活字和金属活字。
②影响:先后传到东亚、西亚,13世纪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推动文化普及,促进人类文明发展和社会进步;为欧洲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创造条件。
⑵火药:
①概况:唐中期书籍记载;唐末用于军事;五代、宋广泛应用,有火炮、火箭、突火枪等。
②影响:14世纪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推动世界从冷兵器时代进入热兵器时代,有利于资产阶级战胜封建统治阶级。
⑶指南针:
①概况:战国发明“司南”;北宋发明罗盘针,并用于航海。
②影响:13世纪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在地理大发现中起了重要作用。
3.文学艺术
⑴背景:商品经济发展,城市繁荣,市民阶层兴起;民族矛盾、社会矛盾激化。
⑵宋词:苏轼、辛弃疾的词豪迈奔放,雄浑壮观,体现了爱国主义情怀。
⑶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诗词、歌唱、对白、音乐与舞蹈融合。杰出的剧作家关汉卿,代
表作《窦娥冤》。
⑷书法: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追求个性而忽略法度,号称“宋四家”
⑸绘画:文人山水画:注重意境。
风俗画:描绘市井生活,以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为代表。
联系分析
1.儒学与理学
儒学是以仁、礼、序等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它具有兼容并包的特点,从孔子创立儒学之后,各时期的儒学大师不断吸收各种思想对儒学加以改造和发展。
理学是宋明儒学大师以传统儒学为基础,吸收佛教、道教思想,形成的新儒学体系,是当时儒学的主流。理学强调三纲五常,其的“禁欲”主张与孔孟的强调“人性”背道而驰,但仁、礼、序等儒家思想观念仍然是理学的核心。
- 上一篇:高三历史通史复习实用手册5
- 下一篇:高三历史通史复习实用手册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