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beplay888体育 >> 学科资源>> 语文>> 高三>> 备课资料

备课资料

让语文课堂奏响生命的强音

录入者:gxy  人气指数: 次  发布时间:2017年12月17日

让语文课堂奏响生命的强音

———语文教学渗透生命教育课例初探

谷小艳

( 泉州市第七中学,福建泉州362000)

摘要:

针对现实中许多学生漠视生命的现象,提出生命教育的重要性。结合语文学科特点,利用教材中体现生命教育的课文,把课堂当作生命教育的主阵地,因势利导,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主要方法就是课例教学,以具体的文章为例,讨论研读,进行针对性的引导教育。它不会太抽象太理论,有具体的文章,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学生会有直观的感受,可以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关键词:

语文课堂  生命教育  教学效果

2011 年5 月22 日晚上南京一名13 岁初一学生从9 楼跳楼身亡; 2011 年5 月24 日中午,成都树德高二一个男生跳楼身亡,疑因学习压力过大; 2011 年5 月24 日,阜川中学一女生跳楼自杀,

医生称其患有抑郁症。2011 年暑假,中国音乐学院附中的8 名学生因为多门学科考试不达标,而收到了学校的劝退通知,他们相约一起服药自杀。

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2009 年公布了一项全国性的调查结果: 中学生5 个人中就有一个人曾经考虑过自杀,占样本总数的20. 4%,而为自杀做过计划的占6. 5%。

这一组组令人痛心的数据,不能不让我们这些中学教育工作者反思,我们的学生到底怎么了? 我们的教育缺失了什么? 我们教育者能为他们做些什么?

现行的语文教材有大量的直接阐释生命、呼唤热爱生命、敬畏生命的课文,为我们提供了进行丰富的生命教育的素材。如:《敬畏生命》、《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我与地坛》、《我为何而生》、《人是什么》等。还有一些体现儒家思想、反映儒家生命观的课文,如《论语》、《孟子二章》等。有些带有传记色彩的课文,展示了主人公对生命的追求和热爱。如《音乐巨人贝多芬》、《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等。有关人与自然、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课文,也有助于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如《珍珠鸟》、《绿》、《大自然警号长鸣》等。不难看出,教材在编写上已经有意识的循着“生命”的轨迹,选取了体现生命教育主题的文章,力图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进行生命教育。生命教育已不再是空白!

笔者就曾有意尝试了一下,感觉确实很有收获。下面,笔者就以《我与地坛》为例,谈谈笔者的做法。

当我在备这一课时,我发觉,这篇文章处处充满了作者史铁生对生命的独特感悟,我想,可以好好利用这一点,引导学生感受生命的意义。

一、发现自然之美,感悟生命之活力

茫茫宇宙,生命是最美好的,世上没有什么可与之相媲美。不仅如此,有了生命之后,本来死寂的世界,才变得生机盎然、赏心悦目。大自然的花花草草,虫鱼鸟兽,都可以作为审美对象,让

受教育者欣赏、体味生命的美。

《我与地坛》一文中,恰有几个文段对地坛环境的描写,非常美,能让人感受到生机与活力。

“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 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 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 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 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满园子都是草木竞相生长弄出的响动,窸窸窣窣片刻不息。”“这都是真实的记录,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这古园的形体被不能理解它的人肆意雕琢,幸好有些东西是任谁也不能改变它的。譬如祭坛石门中的落日,寂静的光辉平铺的一刻,地上的每一个坎坷都被映照得灿烂; 譬如在园中最为落寞的时间,一群雨燕便出来高歌,把天地都叫喊得苍凉; 譬如冬天雪地上孩子的脚印,总让人猜想他们是谁,曾在哪儿做过些什么、然后又都到哪儿去了; 譬如那些苍黑的古柏,你忧郁的时候它们镇静地站在那儿,你欣喜的时候它们依然镇静地站在那儿,它们没日没夜地站在那儿,从你没有出生一直站到这个世界上又没了你的时候; 譬

如暴雨骤临园中,激起一阵阵灼烈而清纯的草木和泥土的气味,让人想起无数个夏天的事件; 譬如秋风忽至,再有一场早霜,落叶或飘摇歌舞或坦然安卧,满园中播散着熨帖而微苦的味道。”

我先请学生默读再朗读这些环境描写的文段,然后让他们讨论读了这些文字,感受到了什么? 学生们七嘴八舌,谈了很多,基本上都谈到了生机、活力、生命。后来,我再总结引导: 就是在这样一个无人看管,无人打理的荒芜的公园,却因为有了蜂儿、蚂蚁、瓢虫、蝉蜕、露水、草木的存在而满是生机,让作者感到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对一个当时已无多大生趣的史铁生来说,看到这些满身活力的虫虫草草,怎能不心有所动呢? 所以,作者说: “自从那个下午我无意中进了这园子,就再没长久地离开过它。我一下子就理解了它的意图。”我们的身边不也常常可以寻觅如此生命的痕迹吗? 接着,再进一步引导学生,从自己身边,从生活中说开去,果然,一石激起千层浪,大家说了很多很多,说到了屋顶上长出的小树,说到夏日的鸣蝉,说到了雨后的蚯蚓———于是,我再引导: 你看,生命是多么美好! 就是我们看似微不足道的花鸟虫鱼,都活得那么有滋有味,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好好活着,享受生命的美好呢? 然后,我投影一组胡杨林的图片给大家看,告诉他们,胡杨树也是生命力特别顽强的树木,它们生活在荒漠中,却生机勃勃,给世界增添非常美丽的色彩,春夏为绿色,深秋为黄色,冬天为红色,活着一千年不死,死后一千年不倒,倒下一千年不朽。

不论生存环境是优越还是恶劣,这些自然万物都在拼尽自己的所有,努力生长着,联想我们人类,也是自然万物中的一员,没有理由不珍惜自己的生命。

二、抗击挫折,感悟生命之顽强

生命之美,不仅在于它的生机与活力,还在于它在遭受种种挫折时,仍能顽强生存。作者史铁生本身就是很好的范例,他在遭遇挫折后,不仅坚强地活了下来,而且创作了很多优秀的作品,充分实现了他的人生价值。本来遭受残疾打击的史铁生,对生活是绝望了的,但园子里的生命让他感悟生命的意义,他说“我一连几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也以同样的耐心和方式想过我为什么要出生。这样想了好几年,最后事情终于弄明白了: 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 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这样想过之后我安心多了,眼前的一切不再那么可怕。”

既然明白了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那就不必急着去死,而是思考,怎样好好活的问题。史铁生因双腿瘫痪于1972 年回到北京。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需要靠透析维持生命。自称是“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史铁生多年来与疾病顽强抗争,在病榻上创作出了大量优秀的、广为人知的文学作品。有短篇小说《午餐半小时》、《我们的角落》、《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奶奶的星星》、《命若琴弦》、《第一人称》、《别人》、《老屋小记》; 中篇小说《关于詹牧师的报告文学》、《插队的故事》、《礼拜日》、《原罪·宿命》、《一个谜语的几种简单的猜法》、《小说三篇》、《中篇1 或短篇4》等; 散文《好运设计》、《我与地坛》、《墙下短记》、《足球内外》; 长篇小说《务虚笔记》、《我们的生活》、《在一个冬天的晚上》、《山顶上的传说》。曾先后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鲁迅文学奖,以及多种全国文学刊物奖。一些作品被译成英、法、日等文字,单篇或结集在海外出版。

对此,我又让学生讨论,史铁生遭受人生如此大的打击,却能感悟到生之可贵,并且能逆境奋斗,为我们创作出这么多优秀作品,在文学创作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那么我们呢? 我们遭受过怎样的打击? 能不能坚强地面对? 学生们都笑了,他们几乎异口同声地说,他们谁也没有受过这么大的打击,平时不过是考试成绩不理想,和同学闹点小矛盾,挨老师批评罢了。史铁生面对这么大的挫折,都能勇敢面对,我们的这点困难算什么呢?

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的人生历程都不可能万事如意,都难免会遇到挫折。而今天的中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他们在父母、亲友的呵护下成长。一旦遭遇困难和挫折,就会有人来为他们排忧解难。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孩子耐挫力一般比较弱。升入中学后,随着人际交往的扩大和学业的加重以及承受的压力日益加大,社会对其独立性要求也与日俱增,如果遇到挫折,得不到他人及时的帮助,部分学生很容易烦恼,甚至方寸大乱、不知所措。文章开头所举的几个案例就是学生抗挫力低造成的。所以,学生抗挫折能力的培养是很重要的,我们要通过生命教育,使他们遇到挫折时能积极自主地摆脱困境,并使自己的心理和行为免于失常。同时,为他们多树立一些象史铁生这样的榜样,引导他们像榜样一

样勇敢地面对人生挫折,成为生命的强者。

三、体会亲情,感悟生命之恩

我们每一个来到这世上的生命,都是上天的恩赐。我们的生命都是这样的来之不易。经过母亲的十月怀胎,家人多年的谆谆教导,我们每一个生命才以其独有的姿态存活,这期间要经历多年的成长与磨砺,我们的生命并不仅仅属于自己,它属于含辛茹苦抚养自己长大成人的父母与亲人,还属于成长过程中每一个给予自己支持与帮助的人,更属于养育自己的一方土地与祖国母亲。我们应该感到满足与诧异,我们在不知不觉中拥有了这么多。也许,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看待生活与生命,想想自己所拥有的,生命中的种种磨难便渐渐在我们的心中消失。一个懂得感恩的人,往往也是热爱生命的人。因此,感恩教育也是生命教育的重要内容。我们要寻找适宜的切入点,对学生适时地进行知恩感恩教育,使他们认识到: 父母为了养育儿女都承受了巨大的痛苦与艰辛。而把一个小小生命培养成一个真正的人,更要历经千辛万苦。让学生感恩父母的同时还要懂得: 人的一生中应该感谢的不仅仅是自己的父母,还有亲友、老师、同学甚至是陌生人……正是由于有了这些人的付出和爱心,我们的世界才能变得如此温情、和谐、丰富多彩。而《我与地坛》一文中恰好也有体悟亲情,感恩母亲的文字。

“每次我要动身时,她便无言地帮我准备,帮助我上了轮椅车,看着我摇车拐出小院; 这以后她会怎样,当年我不曾想过。有一回我摇车出了小院,想起一件什么事又返身回来,看见母亲仍站在原地,还是送我走时的姿势,望着我拐出小院去的那处墙角,对我的回来竟一时没有反应。待她再次送我出门的时候,她说:

“出去活动活动,去地坛看看书,我说这挺好。”

“许多年以后我才渐渐听出,母亲这话实际上是自我安慰,是暗自的祷告,是给我的提示,是恳求与嘱咐。只是在她猝然去世之后,我才有余暇设想,当我不在家里的那些漫长的时间,她是怎样心神不定坐卧难宁,兼着痛苦与惊恐与一个母亲最低限度的祈求。”

“有一回我坐在矮树丛中,树丛很密,我看见她没有找到我;她一个人在园子里走,走过我的身旁,走过我经常呆的一些地方,步履茫然又急迫。我不知道她已经找了多久还要找多久,我不知道为什么我决意不喊她———但这绝不是小时候的捉迷藏,这也许是出于长大了的男孩子的倔强或羞涩? 但这倔强只留给我痛悔,丝毫也没有骄傲。我真想告诫所有长大了的男孩子,千万不要跟母亲来这套倔强,羞涩就更不必,我已经懂了可我已经来不及了。”

这几段文字可以说是最触动学生的心灵了,读这些文字时,有的学生甚至眼里有泪光闪现,他们联想到自己小时候调皮的种种,有个男生当堂就带着哭腔说,回家要对妈妈说“妈妈,我爱你!”当时,全班同学都给他热烈的掌声,课后,我留下作业,让同学们就这一课写出自己的感受,后来看了他们的文章,我自己都深深被感动了。同学们都能很深刻地感悟到生命的可爱,感受到母爱亲情的宝贵,我想,有了这种感情的学生,是不会轻易做出放弃生命的决定的。我相信,这篇文章,他们也许已不记得段落大意、写作手法了,但他们一定记得那个热爱生命的史铁生,记得那充满生机的园子,记得那个让人欲哭的母亲。我想,这就足够了!印度伟大诗人泰戈尔说: “教育的目的是应当向人类传送生命的气息”。叶澜教授也曾经说过: “人的生命是教育的基石,生命是教育学思考的原点。”让我们教育工作者尤其是语文教师在课堂中奏响生命的强音,重视生命教育吧! 只有重视生命教育,我们的学生才会有一颗美好的心灵,才会有健全的人格!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