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题思想承前启后_任务要求纵深发展
录入者:cgy 人气指数: 次 发布时间:2017年11月26日
命题思想承前启后,任务要求纵深发展
——2017年全国卷作文题特点及教学导向
福建省泉州市第七中学 陈国杨
随着高考命题改革的不断深入推进,每一次的高考命题都可谓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从今年高考作文命题情况来看,无论是“命题思想”还是“任务要求”,都体现了这一特点。
一、命题思想:承前启后,体现了高考作文命题改革的延续性和深入性
自2014年9月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以来,全国卷高考作文命题一直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核心,并充分体现高考命题服务人才选拔和导向教学的功能。在这点上,2017年高考作文命题思想是一脉相承的,在试题的任务要求上作了微调,更加体现了高考作文命题的深入性。
全国卷Ⅰ作文材料“中国关键词”立足于现实生活,内容源于一项对来华留学生的调查结果,是关乎中国在“外”形象的一组关键词。这组关键词内容广泛,有中国历史传统文化,如长城、中华美食、京剧等;有当前中国社会发展态势,如“一带一路”、高铁、移动支付、共享单车等;有当下中国社会生活内容,如广场舞、美丽乡村等;还有中国社会所存在的问题,如空气污染、食品安全等。从材料内容上看,作文命题依然充分体现了立德树人的思想立场。首先,作文题目要求考生呈现自己所认识的中国。这事实上是在引导考生关注国家发展、民族特色、百姓生活、社会问题以及中国对世界的影响等方面的内容。它是对考生家国情怀的一次检验,要求考生能对自己国家的历史、文化、社会的发展和问题等作深入思考。作为一种教育导向,作文试题旨在引导未来中学教育要重视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爱国主义情怀。其次,题目要求考生“写一篇文章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传递出中国考生要肩负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的使命的信号,意在引导中学生要具备全球视野、世界观念和天下情怀。从任务要求看,考生可以传播我们引以为自豪的历史文化,可以向留学生所代表的外国人展示中国良好的发展形势,也可谈论当下中国所存在的问题和困扰。无论是传播“中国好声音”,还是正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事实上都是在引导考生要对“文化自信”有一个正确的理解——向世界介绍中国,不是显耀过去的荣光和今天的辉煌,不是千方百计去回避社会问题,而是力图正视问题并辩证地看待中国形象。最后,该作文题加大了对考生思维能力的考查力度,对于考生的学科素养和思维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既是为了服务于创新型人才的选拔,也是对将来的写作教学要重视思维品质的培养提出了更高、更明确的要求,体现了高考作文命题改革的深入性。
全国卷Ⅱ“中国经典名句”材料内容本身就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它旨在考查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与吸收。值得关注的是,材料呈现出内容的丰富性和写作任务要求的规定性。从作文试题的内容上看,所选名句关涉人的内核修养:要有适应时势、自强不息的品质,要有行于世而明月在心的乡土情怀,要有从自然中发现美和欣赏美的审美意识,要有光照一庭且兼照天下的家国情怀,要有敢想敢说敢作敢当的社会责任,还要有追求梦想、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这些内容源于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具有丰富而深厚的意蕴。试题不仅考查了学生在中华传统文化学习方面的成果,还让其直接感受优秀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从导向教学功能来看,它将引导未来语文教学更加深入地关注和更加主动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作文试题的任务要求上看,试题的任务指令明确,表面上是要求考生谈对具体名句的感触与思考,实则小中见大,最终要上升为对人格塑造这一话题内容的考查。此外,命题任务要求考生“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这一要求包含了让考生思考在种种人格因素中哪些因素对于成人成才更重要。这就要求考生对材料进行权衡、思考和选择,对考生的思维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这点上看,它是2015年全国卷Ⅱ作文题“人物风采”和2016年全国卷Ⅱ作文题“语文素养提升大家谈”命题思想的延续。总的来说,试题延续了立德树人这一核心思想,在引导考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提高思维品质及思辨说理能力方面,则又体现了高考作文命题改革的深化。
全国卷Ⅲ“我看高考”,材料内容不仅关乎考生本人的感受和体验,更关乎为国选才的这一国家战略性的方针政策。试题内容看似一个集中的点——高考,实则有多向度的纵深性。考生可以结合自身体验谈高考对个人成长的影响,可以谈高考文化所带来的独特感受和认识,可以从人才选拔功能和人才培养导向作用谈对高考这一国家重要制度的认识,可以从高考制度建设层面谈其所体现的文化内涵,等等。可以说,试题考查涉及对国家考试制度、国计民生方针、共同情感记忆、民族特色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个人成长体验等多方面的内容,也体现了立德树人这一根本教育任务。
二、任务要求:纵深发展,体现了高考作文命题改革的新要求和新导向
从任务要求看,今年的全国卷作文试题都具有明确的写作任务指令。2015年,全国卷作文题开始增加写作任务指令,2016年写作任务指令更加清晰,如全国卷Ⅰ作文题“奖惩之后”,要求“结合漫画材料的内容和寓意”进行写作。2017年,写作任务指令又有新的要求。如全国卷Ⅰ“中国关键词”要求考生“请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来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写一篇文章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选好关键词,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全国卷Ⅱ“中国经典名句”要求考生“读了上面六句,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全国卷Ⅲ“我看高考”要求考生“以‘我看高考’或‘我的高考’为副标题,写一篇文章”。这三卷中的任务要求是有差别的,体现了高考依据区域性教育发展情况进行针对性命题的特点。全国卷Ⅰ最具有代表性,可以说,它是高考命题改革的领头羊和先锋者。全国卷Ⅱ与全国卷Ⅲ同样是国家命题思想的一个体现,它们各具特点,互相补充。从卷Ⅰ、卷Ⅱ中我们不难发现,任务指令增多了、深入了,一方面更好地体现了高考作文的防套作要求,另一方面也对考生的交际语境写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
那么,今年高考作文题的任务要求与往年相比有哪些特点、变化和教学导向呢?
第一,作文试题任务要求凸显作文命题的本质,对人才培养提出更高要求。教育的首要目标是培养德才兼备的人,即“立德树人”。今年高考作文题的任务要求充分体现了命题服务于立德树人的指向。所谓“立德”,当有胸怀爱国之心,服务社会之责,关爱民众家人之情。所谓“树人”,当是在“有德”基础上,培养学生的生存、生活和发展所需的各种能力。全国卷Ⅰ三个任务要求皆基于此,要求考生从更宏观的角度去认识中国、发现中国和解读中国。帮助外国人读懂中国,向世界展示中国形象,积极传播中国文化,这是当代中国青年应该具备的全球意识和国家使命。而如何选好关键词,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更好地介绍中国,则是对当代中国青年应该具备的学科能力素养和思维品质提出了要求。全国卷Ⅱ考查考生对传统文化名句的理解、传承和内化,试题任务要求同样体现了立德树人的特点。
第二,作文试题任务指令呈现复杂性与层递性的特点。自2015年开始任务指令写作,经过两年的推进,今年的试题任务指令又有新的特点呈现。任务更明确,要求更具体,强化了考查的指向性和限制性,提高了对学生处理复杂任务能力的语文学科素养、良好的独立思考和综合分析的思辨能力的考查。全国卷Ⅰ“中国关键词”包含了三个具体的任务:第一个任务是“请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来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要求考生要有更广博的基础知识,更宽阔的生活视野,更深入的社会思考;第二个任务是“写一篇文章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要求考生有真实情境写作能力和交际语境写作能力;第三个任务是“选好关键词,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要求考生具备更高的独立思考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全国卷Ⅱ“中国经典名句”包含两个具体的任务:第一个任务是“读了上面六句,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要求考生对传统文化中的名句有基本的准确的理解;第二个任务是“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要求考生要有独立思考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全国卷Ⅲ“我看高考”的任务相对比较单一,但可以考查的能力要求却一样丰富。相比于往年试题任务指令,今年高考任务指令要求更高、更复杂。
第三,试题任务要求具有更加明确的教学导向功能。从今年高考作文试题任务看,有哪些教学导向呢?全国卷Ⅰ“中国关键词”试题任务所包含的核心问题是对当下中国形象的认识与思考,全国卷Ⅱ“中国经典名句”试题任务所包含的核心问题是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传承和吸收运用,全国卷Ⅲ“我看高考”试题任务是对一个与国家、民生和个人息息相关的国家政策制度的认识和思考。三道作文题以真实的情境、具体的问题,明确了对当代语文教学特别是作文教学的导向。它一如既往地提出了教学要引导学生关注历史、学习和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关注国家发展、思考社会问题、把握未来发展等内容要求,还进一步明确了语文教学目标——拥有广博的知识和深厚的学科素养,具备综合分析、实践运用和创新等关键能力,高度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国家考试中心主任姜钢在《探索构建高考评价体系,全方位推进高考内容改革》(2016年)和《扎实推进高考内容改革 助力提高教育质量》(2017年)中,都强调了“一点四面”考查和“一体四层四翼”高考评价体系。当中对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批判性思维方式和创新性思维方式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可以说,2017年高考作文试题就是对这些要求的一种具体呈现。
三、明确作文考查趋势,把准试题导向目标,服务未来语文尤其是作文的教学
认识全国卷高考作文命题思想和任务要求,是为了更好地导向教学和服务备考。从2011年全国课标卷“谈中国变化”开始,立足现实、关注社会的命题思想和具体的任务指令已经试水,近两年的考试说明样题也都使用这道题。从某种意义上说,2011年全国课标卷是全国卷高考改革的一个发端,此后,2013年全国课标卷“同学关系”、2014年全国课标卷“给动物喂食”和“山羊过独木桥”都体现了真实情境作文的特点,但任务指令尚不突出;而2015年全国卷“高速公路打电话”和“风采人物”,2016年全国卷“奖惩之后”“语文素养大家谈”和“小羽创业”,以及今年全国卷高考作文题,已经表明全国卷高考作文进入了真实情境写作和任务指令写作时代。连续三年,作文任务指令设定越来越成熟,对高中写作教学在强化独立思考能力、创新思维方式和思辨思维方式等方面的教学导向越来越明确。针对高考作文试题的发展与变化,我们今后的教学和备考需要有哪些方面的考量呢?
其一,在语文教学中,尤其是作文教学方面,应该树立“一点四面”的意识。以立德树人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引导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在学习中吸收,内化为自身的素养;引导学生关注依法治国内容,守法护法;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其中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学习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方面,高中语文课程中的经典阅读篇目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高中作文教学应依托教材中的经典内容,让学生吸收养分,通过内化为自身的素养,以外化的形式表现于写作和其他生活领域的运用之中。另一方面,学习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高中生而言意义深远,这一点在2014年9月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和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都有非常详细的阐述。
其二,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发展,关注社会问题,关心身边生活,提高真实情境材料下的真实写作能力。当代青少年应当内有丰富的学养意蕴,外有宽阔的胸怀视野,“圣贤书”要读,“家事国事天下事”也必须关注。教育的目标是培养能够在未来社会生存与发展的人。在语文(作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关注世界大事,关心国家发展,观察社会生活,思考人生价值,养成正确的思维方式,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是当代人才培养的必经之路。
其三,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思维方式培养和逻辑学知识在过去的课堂教学中是不受重视的。而事实上,批判性思维作为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对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批判性思维是形成学生发现问题能力、独立思考判断问题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基础。美国的“SAT”考试(学术能力评估测试)最显著特点之一是着重对学生批判性思维的考查。批判性思维能力已经成为经合组织(OECD)评估国际高等教育质量的一个主要指标。从高考考查角度来看,阅读试题由于所选材料都是经典篇目或者名家名篇,通常不适合用来考查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而作文却是最适合考查批判性思维态度的。因此,今后的作文教学和备考,都应该重视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其四,要有问题意识和写作对象意识。议论文又称论说文,本是为问题而生的一种文体。它的问题可以表现为陌生领域的知识,可以是大家所关注的社会事件或有争议的社会话题,可以是某项调查或研究的最新进展或成果。议论文的价值就在于发现有价值的问题并加以分析和解决。从完成写作任务来看,不管什么样的作文题目,都是潜藏着问题的。2017全国卷Ⅰ“中国关键词”最直接的问题就是“你所认识的中国是怎样的”“你要从什么角度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全国卷Ⅱ“中国经典名句”最基本的问题就是“哪些名句能激发你什么样的感触与思考”“你要选择哪些名句来确定你写作的立意,为什么”。而全国卷Ⅲ所要求的副标题“我看高考”“我的高考”本身就是问题的生发点。因此,培养学生议论文写作的问题意识,教会学生分析和发现命题材料所蕴含的有价值问题,然后依照问题确立论点,是培养学生议论文写作能力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此外,交际语境写作能力的培养越来越受重视。近年来的高考作文题都带有同潜在对象进行论辩的意味。因此,加强写作对象意识的培养,提高交际语境写作能力,也是今后教学和备考不可忽视的内容。
参考文献
[1]姜钢,本刊编辑部.扎实推进高考内容改革 助力提高教育质量——访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姜钢[J].中国考试,2017(1).
[2]张开.2016 年高考全国卷作文试题评述[J].中学语文教学,2016(7).
[3]姜钢.探索构建高考评价体系,全方位推进高考内容改革[N].中国教育报,2016-10-11.
[4]姜钢.深化考试内容与形式改革 切实提高命题专业化水平[J].中国考试,2013(1).
[5]赵静宇.高考语文与批判性思维 态 度 的 考 查[J].语文教学通讯,2016(34).
本论文发表于2017年10月《语文建设》(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 上一篇:作文素材一材多用
- 下一篇:拓展阅读途径涵养思想助力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