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录入者:zrq 人气指数: 次 发布时间:2017年11月09日
6.2《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教学设计
一、 教学内容分析
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主要表现中华文化的突出特点、中华文化的力量表现。共分为两课:第六课—一我们的中华文化;第七课——我们的民族精神。
其中第六课包括两个框题:第一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第二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本课为第六课的第二框题,分为三目。第一目从具体材料入手,提出课堂探究,然后从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角度论证中华文化独树一帜,独领风骚;第二目分析了不同区域文化的形成原因与其之间的关系;第三目分析各民族文化的异彩纷呈,论证了各民族文化是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政治课程的教学强调时政性,要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培养学生理解分析能力。不仅如此,我认为,在文化生活的课程教学中,我们更多要注重的应该是如何引导学生进行一个学习体验,领略文化的丰富内涵和独特韵味。
本课知识点较多,但是简单易懂,教师在上课过程中结合多媒体,通过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教学,对学生产生视觉冲击,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探讨兴趣。本节课的导入环节播放的北京奥运会入场式视频片段,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从情感上引入课程教学。
三、教学设计思想
新课程理念倡导体验、实践、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就本课而言,为了活跃课堂气氛,更好地把握知识点,真正作到从情感上和知识上让学生领会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教师在课前下发了学案导学(这也是我们三明九中成功教育的一个特色),布置学生收集有关的资料,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课堂教学中以学生回答为主、教师从旁加以引导。从学生的回答中归纳、总结出相关知识点。
另外,新课标特别强调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面教育。为此,在课程过程中,通过事例、思考、讨论等形式,引导学生领略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教师引导提升,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文化价值观,了解民族文化的融合,体会文化力在促进综合国力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四、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文学艺术对中华文化的意义;科学技术是民族文明的重要标志;不同区域的文化特点。
理解:文学艺术、科学技术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见证,是中华文化对世界文化的贡献;不同的区域文化形成原因、关系及对中华文化的意义;各民族文化特征、关系及对中华文化的意义。
分析:联系我国各地实际说明“一方水土,一方文化”的内涵说明我国民族文化是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来源:学科网]
(2)能力目标
培养同学们辩证分析能力,辨析中华文化的区域特征,说明中华文化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体会中华文明的继承、发展与创新,更深层次理解文化力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理解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不同区域的文化和各个民族的独特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彰显着中华民族的文化标识。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强爱国主义情感,为将来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良好的文化思想
五、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中华文化独树一帜,独领风骚;中华文化异彩纷呈,相互交融。
教学难点:各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
六、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播放08奥运会开幕式视频短片;
[设计说明] 奥运会开幕式的导入新鲜直观,让学生从心理上对本课内容“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有一个情感把握,从多个方面体会领悟博大厚重的中华文化。并通过这个视频的解说,联系上一框题内容“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学情预设]观看过程中提醒学生注意视频解说,引导学生进入课题;学生通过预习和观看,能够得出本课的主题:“博大精深”。
一、中华文化独树一帜,独领风骚;(独特性)
1.文学艺术:
[教学设计]
1.展示图片: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你喜欢哪部作品?用一句话介绍你所喜欢的人物,让大家猜猜看。
2、课前收集:中国形象的“出口”;
[设计说明]通过展示图片,引导学生得出文学艺术的作用:欣赏的文学作品各不相同,从中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用一句话介绍人物,体现文学艺术的特色:独特的语言魅力,通过对人物的描述,勾勒出其性格特点,体现中华文学艺术风格鲜明独特。说明中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内容博大,语言雅俗共赏,深刻反映社会生活。
课前的小收集运用了课后时间,通过学生自主收集、调查,加强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通过收集,让学生体会,中国的古典故事及文化在世界领域内的重要地位。
[学情预设]这个部分的内容比较简单,且设置的问题如四大名著、动画形象,都是学生比较熟悉的,学生比较容易进入角色,调动上课情绪。通过学生回答归纳出知识点,有助于学生的理解。预计在此环节中,学生的积极性较高。
2.科学技术:
[教学设计]
1.图片展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回顾其对世界科技所起的作用和影响;
2.知识链接:介绍关于其他科技的具有代表性信息,展示图片和表格,稍加分析。
[设计说明]这个部分的知识点也比较容易理解,通过图片、讨论,学生课前预习的形式,回顾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及其对世界的影响,扩展知识点,让学生领会中国古代科学技术长期处于世界前列,对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起了重要的影响作用。
[学情预设]本环节的知识点要联系文学技术一同理解,共同体现了中华文化独特性,在这点上要提醒学生注意提高:中华文化对世界产生深远影响,联系之前学习知识点:文化要继承、发展、创新。
【设计理念】这个部分内容涉及到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表现: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两个方面,内容浅显易懂,主要以学生课前收集材料,课堂互动为主。教师起一个从旁辅助、点拨作用。(略讲)
[教学设计]
展示苏州园林艺术图片
[设计说明]这里打出苏州园林图片,引导学生感受我国建筑艺术无与伦比的独特魅力,起一个承上启下作用。苏州园林体现了中华文化独树一帜的独特艺术魅力,它自然的美态让人惊叹,而广博的中华大地上,让人惊叹的建筑艺术不止其一项,其他地区的不同建筑风格也有其独特的风貌,自然衔接下一目内容:文化的地域性差异,体现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又一方面。
二、一方水土、一方文化;(地域性)
[教学设计]
对比吴越文化和滇黔文化的差异。
[设计说明]得出中华文化地域性的特点及其成因:受自然条件影响较大,吴越文化体现出明显的水乡特征,而滇黔文化受自然条件和多民族社会历史条件的影响,呈现出独特的边陲山寨文化特征。二者都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多样性、博大的特征。
[探究活动]谈一谈:我的家乡有什么特色文化?(大田的文化特色)
[设计说明]引导学生进一步领会地区文化特色,体会家乡文化的独特性(与材料两种文化的不同),从情感上拉近师生间的距离,活跃课堂气氛。
【设计理念】对比家乡文化与两种区域文化的不同,寻找不同地区文化的差异不是最终目的,在这里,教师需点拨学生深化知识点:区域文化之间尽管有这样那样的差别,却能和谐共处于中华文化之中(体现和谐)。说明不同区域的文化之间可以相互交流、借鉴、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另一方面体现中华文化的包容性,这也是中华文化的生命力所在。
[教学设计]
回顾吴越文化和滇黔文化的区别,滇黔文化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它是云贵地区,那么它的文化除了体现地域性外,还有其独特的民族特色。
[设计说明] 教师利用已解决知识,自然进行过渡,点到即可。
三、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民族性)
[教学设计]
1.展示少数民族创造的石窟雕刻艺术,语言文字等;
2.图片展示少数民族舞蹈,体会民族文化的特点;
[设计说明]图片展示分别从民族雕刻艺术、语言文字方面展现了各民族的风俗和精神面貌,直观体现少数民族的文化成就。感受“中华文化体现多种文化的丰富色彩”、“各民族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这部分比较直观浅显,要求学生体会理解即可。
[探究活动]列举日常生活中能体现少数民族与汉族文化融合的方方面面。
[设计说明] 探究活动的设置旨在让学生领会民族的融合、交流,从各民族文化的相互交融合作中体会:各民族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自己的民族特征。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各民族人民间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了今天团结统一的中华民族,创造了璀璨的中华文化,各民族文化的融合恰好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来源:学科网]
【设计理念】本目知识是整课的重点和升华,在这里,教师需点拨学生深化知识点:
民族文化的融合不仅体现在衣食住行等方面,还体现在科学技术的交流合作中。
[板书设计]
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曾经长期走在___________的前列
科学技术方面
博大 形成原因[来源:学*科*网]
精深 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区域文化之间的关系 地方文化各具____________
的中 对中华文化的意义
华文 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
化 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 民族文化异彩纷呈
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收获与反思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运用建构主义理论进行课堂教学,使我进一步深刻认识到:[来源:学科网]
1、不打无准备之仗,课前备课要下足功夫,在教学环节上设计紧凑,环环相连。我充分利用定州乡土文化资源,注重教学情境的连贯性和教学环节的逻辑性,设计了赏析文化、探究文化、感悟文化和践行文化四个环节,通过乡土文化之旅来层层推进课堂教学,并设计了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问题,把问题交给学生,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较好地处理了教学预设与课堂生成的关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虚心听取每一位听课教师的意见,不断修正和完善教学设计,不断的上课和打磨,既是一个“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过程,更是一个去粗取精、日臻完善的过程。在认真听取和吸收意见的基础上,我对教学设计和课件四易其稿:教材内容的删繁就简,视频资料的剪辑处理、教学环节的精心设计、教学语言的精心组织……痛并快乐着的感觉是我最深的感触。
一、 教学内容分析
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主要表现中华文化的突出特点、中华文化的力量表现。共分为两课:第六课—一我们的中华文化;第七课——我们的民族精<!--[if gte vml 1]> <!--[endif]-->神。
其中第六课包括两个框题:第一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第二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本课为第六课的第二框题,分为三目。第一目从具体材料入手,提出课堂探究,然后从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角度论证中华文化独树一帜,独领风骚;第二目分析了不同区域文化的形成原因与其之间的关系;第三目分析各民族文化的异彩纷呈,论证了各民族文化是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政治课程的教学强调时政性,要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培养学生理解分析能力。不仅如此,我认为,在文化生活的课程教学中,我们更多要注重的应该是如何引导学生进行一个学习体验,领略文化的丰富内涵和独特韵味。
本课知识点较多,但是简单易懂,教师在上课过程中结合多媒体,通过图片<!--[if gte vml 1]> <!--[endif]-->、视频等多种形式教学,对学生产生视觉冲击,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探讨兴趣。本节课的导入环节播放的北京奥运会入场式视频片段,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从情感上引入课程教学。
三、教学设计思想
新课程理念倡导体验、实践、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就本课而言,为了活跃课堂气氛,更好地把握知识点,真正作到从情感上和知识上让学生领会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教师在课前下发了学案导学(这也是我们三明九中成功教育的一个特色),布置学生收集有<!--[if gte vml 1]> <!--[endif]-->关的资料,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课堂教学中以学生回答为主、教师从旁加以引导。从学生的回答中归纳、总结出相关知识点。
另外,新课标特别强调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面教育。为此,在课程过程中,通过事例、思考、讨论等形式,引导学生领略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教师引导提升,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文化价值观,了解民族文化的融合,体会文化力在促进综合国力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四、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文学艺术对中华文化的意义;科学技术是民族文明的重要标志;不同区域的文化特点。
理解:文学艺术、科学技术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见证,是中华文化对世界文化的贡献;不同的区域文化形成原因、关系及对中华文化的意义;各民族文化特征、关系及对中华文化的意义。
分析:联系我国各地实际说明<!--[if gte vml 1]> <!--[endif]-->“一方水土,一方文化”的内涵说明我国民族文化是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来源:学科网]
(2)能力目标
培养同学们辩证分析能力,辨析中华文化的区域特征,说明中华文化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体会中华文明的继承、发展与创新,更深层次理解文化力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理解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不同区域的文化和各个民族的独特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彰显着中华民族的文化标识。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强爱国主义情感,为将来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良好的文化思想
五、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中华文化独树一帜,独领风骚;中华文化异彩纷呈,相互交融。
教学难点:各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
六、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播放08奥运会开幕式视频短片;
[设计说明] 奥运会开幕式的导入新鲜直观,让学生从心理上对本课内容“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有一个情感把握,从多个方面体会领悟博大厚重的中华文化。并通过这个视频的解说,联系上一框题内容“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学情预设]观看过程中提醒学生注意视频解说,引导学生进入课题;学生通过预习和观看,能够得出本课的主题:“博大精深”。
一、中华文化独树一帜,独领风骚;(独特性)
1.文学艺术:
[教学设计]
1.展示图片: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你喜欢哪部作品?用一句话介绍你所喜欢的人物,让大家猜猜看。
2、课前收集:中国形象的“出口”;
[设计说明]通过展示图片,引导学生得出文学艺术的作用:欣赏的文学作品各不相同,从中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用一句话介绍人物,体现文学艺术的特色:独特的语言魅力,通过对人物的描述,勾勒出其性格特点,体现中华文学艺术风格鲜明独特。说明中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内容博大,语言雅俗共赏,深刻反映社会生活。
课前的小收集运用了课后时间,通过学生自主收集、调查,加强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通过收集,让学生体会,中国的古典故事及文化在世界领域内的重要地位。
[学情预设]这个部分的内容比<!--[if gte vml 1]> <!--[endif]-->较简单,且设置的问题如四大名著、动画形象,都是学生比较熟悉的,学生比较容易进入角色,调动上课情绪。通过学生回答归纳出知识点,有助于学生的理解。预计在此环节中,学生的积极性较高。
2.科学技术:
[教学设计]
1.图片展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回顾其对世界科技所起的作用和影响;
2.知识链接:介绍关于其他科技的具有代表性信息,展示图片和表格,稍加分析。
[设计说明]这个部分的知识点也比较容易理解,通过图片、讨论,学生课前预习的形式,回顾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及其对世界的影响,扩展知识点,让学生领会中国古代科学技术长期处于世界前列,对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起了重要的影响作用。
[学情预设]本环节的知识点要联系文学技术一同理解,共同体现了中华文化独特性,在这点上要提醒学生注意提高:中华文化对世界产生深远影响,联系之前学习知识点:文化要继承、发展、创新。
【设计理念】这个部分内容涉及到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表现: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两个方面,内容浅显易懂,主要以<!--[if gte vml 1]> <!--[endif]-->学生课前收集材料,课堂互动为主。教师起一个从旁辅助、点拨作用。(略讲)
[教学设计]
展示苏州园林艺术图片
[设计说明]这里打出苏州园林图片,引<!--[if gte vml 1]> <!--[endif]-->导学生感受我国建筑艺术无与伦比的独特魅力,起一个承上启下作用。苏州园林体现了中华文化独树一帜的独特艺术魅力,它自然的美态让人惊叹,而广博的中华大地上,让人惊叹的建筑艺术不止其一项,其他地区的不同建筑风格也有其独特的风貌,自然衔接下一目内容:文化的地域性差异,体现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又一方面。
二、一方水土、一方文化;(地域性)
[教学设计]
对比吴越文化和滇黔文化的差异。
[设计说明]得出中华<!--[if gte vml 1]> <!--[endif]-->文化地域性的特点及其成因:受自然条件影响较大,吴越文化体现出明显的水乡特征,而滇黔文化受自然条件和多民族社会历史条件的影响,呈现出独特的边陲山寨文化特征。二者都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多样性、博大的特征。
[探究活动]谈一谈:我的家乡有什么特色文化?(大田的文化特色)
[设计说明]引导学生进一步领会地区文化特色,体会家乡文化的独特性(与材料两种文化的不同),从情感上拉近师生间的距离,活跃课堂气氛。
【设计理念】对比家乡文化与两种区域文化的<!--[if gte vml 1]> <!--[endif]-->不同,寻找不同地区文化的差异不是最终目的,在这里,教师需点拨学生深化知识点:区域文化之间尽管有这样那样的差别,却能和谐共处于中华文化之中(体现和谐)。说明不同区域的文化之间可以相互交流、借鉴、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另一方面体现中华文化的包容性,这也是中华文化的生命力所在。
[教学设计]
回顾吴越文化和滇黔文化的区别,滇黔文化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它是云贵地区,那么它的文化除了体现地域性外,还有其独特的民族特色。
[设计说明] 教师利用已解决知识,自然进行过渡,点到即可。
三、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民族性)
[教学设计]
1.展示少数民族创造的石窟雕刻艺术,语言文字等;
2.图片展示少数民族舞蹈,体会民族文化的特点;
[设计说明]图片展示分别从民族雕刻艺术、语言文字方面展现了各民族的风俗和精神面貌,直观体现少数民族的文化成就。感受“中华文化体现多种文化的丰富色彩”、“各民族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这部分比较直观浅显,要求学生体会理解即可。
[探究活动]列举日常生活中能体现少数民族与汉族文化融合的方方面面。
[设计说明] 探究活动的设置旨在让学生领会民族的融合、交流,从各民族文化的相互交融合作<!--[if gte vml 1]> <!--[endif]-->中体会:各民族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自己的民族特征。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各民族人民间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了今天团结统一的中华民族,创造了璀璨的中华文化,各民族文化的融合恰好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来源:学科网]
【设计理念】本目知识是整课的重点和升华,在这里,教师需点拨学生深化知识点:
民族文化的融合不仅体现在衣食住行等方面,还体现在科学技术的交流合作中。
[板书设计]
<!--[if gte vml 1]> <!--[endif]-->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曾经长期走在___________的前列
科学技术方面
<!--[if gte vml 1]> <!--[endif]--><!--[if gte vml 1]> <!--[endif]-->博大 形成原因[来源:学*科*网]
精深 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区域文化之间的关系 地方文化各具____________
的中 对中华文化的意义
<!--[if gte vml 1]> <!--[endif]--><!--[if gte vml 1]> <!--[endif]-->华文 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
化 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 民族文化异彩纷呈
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收获与反思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运用建构主义理论进行课堂教学,使我进一步深刻认识到:[来源:学科网]
1、不打无准备之仗,课前备课要下足功夫,在教学环节<!--[if gte vml 1]> <!--[endif]-->上设计紧凑,环环相连。我充分利用定州乡土文化资源,注重教学情境的连贯性和教学环节的逻辑性,设计了赏析文化、探究文化、感悟文化和践行文化四个环节,通过乡土文化之旅来层层推进课堂教学,并设计了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问题<!--[if gte vml 1]> <!--[endif]-->,把问题交给学生,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较好地处理了教学预设与课堂生成的关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虚心听取每一位听课教师的意见,不断修正和完善教学设计,不断的上课和打磨,既是一个“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过程,更是一个去粗取精、日臻完善的过程。在认真听取和吸收意见的基础上,我对教学设计和课件四易其稿:教材内容的删繁就简,视频资料的剪辑处理、教学环节的精心设计、教学语言的精心组织……痛并<!--[if gte vml 1]> <!--[endif]-->快乐着的感觉是我最深的感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