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 |
篇名 |
责任者 |
刊名 |
刊期 |
页码 |
学术与研究 |
国学艺术札记(二) |
徐建融 |
国画家 |
2017 |
2 |
“它山之石——张仃诞辰100周年纪念展”前言 |
吴为山 |
国画家 |
2017 |
6 |
沉雄博大唯“它山” |
袁运甫 |
国画家 |
2017 |
7 |
走进司徒奇的艺术世界 |
朱万章 |
国画家 |
2017 |
28 |
顾恺之与六朝风韵 |
舒士俊 |
国画家 |
2017 |
57 |
倪瓒的《狮子林图》与狮子林 |
李夏夏 |
国画家 |
2017 |
60 |
求真与写实——徐悲鸿与现代艺术教育 |
孟雷 |
国画家 |
2017 |
62 |
郑绩《梦幻居画学简明》中的园林观 |
刘燕 刘庭风 |
国画家 |
2017 |
63 |
吴门张宏山水画中的“自然主义”视觉革命 |
李兴 董雅 |
国画家 |
2017 |
65 |
《清明上河图》原画卷长度问题新探 |
张仁江 张春平 |
国画家 |
2017 |
66 |
观明清人物绘画绣像品中国人物绘画之演进 |
齐宝成 |
国画家 |
2017 |
68 |
新媒体技术下徽派建筑文化的传承保护研究——以宏村民居为例 |
邢萍 |
国画家 |
2017 |
69 |
新徽派版画的风景意象与文化认同 |
刘坛茹 |
国画家 |
2017 |
71 |
“东方美学”与“水墨”的邂逅——探寻“东方美学”如何在现代语境中发展“新工笔与新 水墨 |
姜向阳 孙国喜 |
国画家 |
2017 |
72 |
利用”图像学“分析《客使徒》——高中美术鉴赏课方法的再思考 |
纪智 |
国画家 |
2017 |
74 |
当下隶书创作探析 |
陈泰锁 |
中国书法 |
2017 |
160 |
当下展览中汉碑书法的审美与创作 |
葛复昌 |
中国书法 |
2017 |
168 |
当代名家谈隶书创作 |
周俊杰等 |
中国书法 |
2017 |
172 |
当代隶书创作理路 |
俞栋 王晓暾 |
中国书法 |
2017 |
176 |
我的书法探索心得 |
张锡庚 |
中国书法 |
2017 |
41 |
张锡庚的“二王”影像 |
曹洋 |
中国书法 |
2017 |
46 |
我对书法美的理解 |
白砥 |
中国书法 |
2017 |
52 |
白砥书法的特质 |
董水荣 |
中国书法 |
2017 |
56 |
隶书的临摹与创作 |
王墉 |
中国书法 |
2017 |
60 |
王墉书法集评 |
王友谊等 |
中国书法 |
2017 |
62 |
奇而不怪:徐渭的观念与技巧 |
薛龙春 |
中国书法 |
2017 |
67 |
徐渭的另类解读:徐渭书法的价值及成因 |
许春光 |
中国书法 |
2017 |
94 |
徐渭大轴书法的风格脉络与技法变革 |
王东民 |
中国书法 |
2017 |
122 |
徐渭书画声名的蜕变 |
贾砚农 |
中国书法 |
2017 |
132 |
徐渭书画中的笔墨运用 |
徐爽 |
中国书法 |
2017 |
148 |
晚明时期徐渭书画的评价与传播 |
李小芬 |
中国书法 |
2017 |
182 |
论徐渭的书学思想 |
范奉存 |
中国书法 |
2017 |
185 |
康有为执笔理论与书写行为错位现象考 |
张红军 |
中国书法 |
2017 |
187 |
《广艺舟双楫》对二十世纪书法批评的意义 |
樊琪 |
中国书法 |
2017 |
190 |
主题 |
篇名 |
责任者 |
刊名 |
刊期 |
页码 |
教学与研究 |
钢琴活动的“指挥中枢” |
国曜麟 |
钢琴艺术 |
2017.03 |
25 |
键盘尺寸新解读 |
卡罗尔·里昂 郭丽君 |
钢琴艺术 |
2017.03 |
31 |
谈美声演唱中的技巧训练与情感表达 |
苏畅 |
音乐生活 |
2017.03 |
67 |
重庆开县跳端公的手舞特征探析 |
傅兰媚 |
音乐生活 |
2017.03 |
69 |
不同时期央视青歌赛中流行唱法的演唱特点 |
赵亮 |
音乐生活 |
2017.03 |
71 |
民族声乐作品中艺术特色及风格韵味的把握——析《木兰从军》 |
柴玲 |
音乐生活 |
2017.03 |
73 |
谈大型民族歌剧《星星之火》中“老李头”的艺术形象及角色塑造 |
王志昕 |
音乐生活 |
2017.03 |
75 |
论歌剧表演中情感对人物的塑造 |
曹粹 |
音乐生活 |
2017.03 |
77 |
唐代乐舞的异域因素 |
马莉 |
音乐生活 |
2017.03 |
79 |
谈民族声乐艺术的情感表现 |
贾楠 |
音乐生活 |
2017.03 |
81 |
谈特色群众文化品牌的打造——以辽宁省沈阳市法库县为例 |
李君 |
音乐生活 |
2017.03 |
83 |
“架构在国界上的音乐教育”——中俄音乐基础教育比较 |
刘颖 |
音乐生活 |
2017.03 |
85 |
艺术与技术的融合——歌曲《贵妃醉酒》的艺术特色 |
吕舒妍 |
音乐生活 |
2017.03 |
87 |
探讨钢琴演奏技巧的多样性 |
陈默默 |
音乐生活 |
2017.03 |
90 |
允理惬情——社会文化情怀下的流行声乐演唱情感与技术辩证关系阐释 |
袁思涵 |
音乐生活 |
2017.03 |
92 |
以测助教,以评导学——完善音乐学业质量测评体系,推进课程发展的实践与思考 |
杜宏斌 |
中国音乐教育 |
2017.03 |
4 |
谈基于“思维碰撞”的音乐鉴赏课堂“主问题”教学设计 |
刘鸿 |
中国音乐教育 |
2017.03 |
12 |
对“音乐国测热”的冷思考 |
张定远 |
中国音乐教育 |
2017.03 |
17 |
教学创新不拘一格——浅谈高中《歌唱》模块的创新教学 |
滕海燕 |
中国音乐教育 |
2017.03 |
21 |
开启音乐之门的钥匙(三)——“唱名法之争”的再探讨 |
赵苏 |
中国音乐教育 |
2017.03 |
39 |
管弦乐队构建与训练(三)——以弦乐合奏《二泉映月》的主题表现为例 |
钱建明 |
中国音乐教育 |
2017.03 |
44 |
面对学生的提问,老师们准备好了吗? |
汤瑾 |
中国音乐教育 |
2017.03 |
49 |
教师教育 |
中国音乐教育史研究的三个动向 |
张晓敏,尹爱青 |
中国音乐教育 |
2017.03 |
25 |
刍议音乐“新课标”的“实践性”观点及其应用 |
李葳 |
中国音乐教育 |
2017.03 |
29 |
|
视唱练耳教学的若干问题探讨 |
王欣 |
中国音乐教育 |
2017 |
3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