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课资料
用心体味建筑之美——探寻建筑艺术的特点
录入者:netlab 人气指数: 次 发布时间:2007年08月19日
第17课 用心体味建筑之美——探寻建筑艺术的特点
一、教材分析
(一)教学目标
本课是建筑艺术欣赏单元的开篇。建筑艺术是与绘画、雕塑等并列的艺术门类,又具有自身的独特魅力。它是我们身边的艺术,与每个人的生活密切相关。因此,懂得欣赏建筑艺术是生活中的一大乐趣,也是培养审美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建筑于我们既熟悉又陌生。由于建筑学高度的综合性和复杂性,并非每个人都能够领会其中的涵义,懂得如何欣赏建筑艺术。因此,有必要先介绍一些最基本的知识,使大家能够懂得建筑的本性,然后才能谈到欣赏。本课的内容是关于建筑的性质,以及如何根据这些性质欣赏建筑艺术。另外两课则分类提供了一些建筑与园林的经典范例给大家欣赏,同时借助它们说明建筑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以及建筑艺术的辉煌成就。
为何要在艺术欣赏的教学中强调对建筑艺术的领悟呢?首先,从大家相对熟悉的艺术性来说,建筑艺术具有高度的综合性。它通常与壁画、雕塑等作品一起构成美妙的艺术氛围。此外,建筑形象和空间具有音乐般的美感,黑格尔在其名著《美学》中对此有全面的论述。总之,建筑艺术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在西方常常被列于各种艺术的首位。它对于培养全面的审美素养具有其他艺术不可取代和比拟的作用。第二,建筑学科具有相当的综合性。它不仅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科学。它的设计与建造过程,同土木工程、结构力学、建筑材料、工程经济、人体工程学、环境行为学、社会学、环境学、生态学乃至可持续发展等都有密切的联系。可以说,建筑学本身就是一门跨学科的科学,是科学与艺术相综合的学科。在整个学术界都十分重视学科交叉的今天,建筑学无疑是一个范例,它带给我们许多能够思考与研究的问题,帮助我们在打开思路的同时提高综合素质。第三,建筑艺术是一种相对持久的艺术。当远古的绘画、音乐、文字等许多生活记录都湮灭无存的今天,却有许多古建筑遗迹依然矗立在大地上。尤其是在中国这样的文明古国,有着几百年甚至上千年历史的建筑并不少见。这些古代建筑如同打开历史之门的钥匙,带给我们深厚而丰富的历史信息,帮助我们了解祖先的思想、文化和生活,帮我们找到自己的“根”。正因为如此,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许多国家现在都在积极地申报“世界遗产”项目。这说明现代人越来越重视保护自己的历史,并且对历史有着特殊的热爱与珍惜。“世界文化遗产”中的绝大部分项目都是古建筑遗存或遗址。我们作为当代的青年,更有必要、也有责任了解和认识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懂得去欣赏和保护它们。能够继承这些建筑遗产,是我们的幸运,而保护好它们,更是我们共同的责任。基于以上几点原因,在本册课本中安排了建筑方面的几课内容,希望能给大家带来知识的扩充、欣赏的乐趣和审美品位的提高。
本课教学的基本内容是建筑的涵义、范围、类型等基本概念以及建筑艺术的特性、建筑艺术的语汇等,目标是帮助学生掌握这些基本知识,对建筑学这门学科以及建筑艺术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为进一步去欣赏和品味建筑艺术打下良好的基础。
本课教学的拓展内容是建筑艺术的欣赏方法,也就是如何从领会一座建筑的性质、特征和艺术表现手法,对其整体概貌有一个相对准确的了解和认识,并且从这些方面进行科学的分析、评价,进而体会设计者的意图,对这座建筑的总体水平有所把握,并能根据自己所掌握的形式美法则和其他评价原则对其进行相对客观的评判,大体分清其优劣高下。并且在这样的过程中,逐步完善自身的美学知识,提高自己的审美品位和欣赏眼光,摒弃低级和庸俗的趣味,塑造健全的高水平的艺术修养、健康高雅的情趣和丰富充实的精神世界。这不仅是建筑欣赏,也几乎是一切艺术欣赏和爱好的最终目的,这也可以说是我们艺术欣赏课教学的共同目标。通过本课学习,希望学生能领会欣赏建筑艺术的基本方法,树立正确而高雅的审美观,正确认识建筑艺术的价值。
(二)内容结构
本课围绕着建筑艺术的欣赏方法安排教学,教材分为六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导语,列举了一些建筑史上的经典之作,以此引出课题——什么是建筑艺术?如何欣赏建筑艺术?
第二部分即第2自然段,围绕“什么是建筑艺术”展开,探讨建筑艺术的基本属性、表现方式和特征。这部分配以北京故宫三大殿、德国科隆大教堂的图片,帮助学生们对优秀的经典建筑有一个感性认识。
第三部分即第3自然段,围绕“建筑有哪些类型”展开,即探讨建筑所包括的种类。这是为了帮助学生从身边的、生活中的建筑类型入手,对建筑有一个感性的理解和相对全面的认知。因为只有认清了学习对象,才能进一步对其进行理性的思考和分析。具体到建筑的类型,其实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概念。建筑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很多新的建筑类型是随着社会进步而产生的,并且随着社会生活的复杂而越来越丰富。课文中举了几类建筑,说明这种发展变化,留给大家更广阔的思考空间。
第四部分包括第4—15自然段,进一步深入探讨“建筑艺术有哪些特性”,即建筑艺术的基本属性。这部分从建筑史上的三句名言:“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建筑是石头的史书”、“建筑是居住的机器”讲起,引出建筑艺术的独特特征。在此共列举了科学性、适用性、艺术性、文化性四个最主要的特性。
第五部分包括第16—26自然段,围绕“建筑艺术有哪些语汇”展开。
第六部分即第27段,总结、回顾全文内容,对本课涉及的建筑艺术的相关知识进行了概括。
(三)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重点: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帮助学生弄清建筑的基本涵义和特性,对建筑有一个从感性上升到理性的理解。对于这部分内容,课本围绕着三个问题进行讲解,层层递进,从建筑的表面现象深入到本质属性,从而帮助学生对建筑建立起基本的概念,掌握基本的知识。这是本课的重点,也是应该帮助每一位学生都达到的目标,也就是“应知应会”的基本内容。
难点:本课的教学难点是让学生们了解建筑艺术的基本语汇,从而懂得如何以理性的眼光去分析和欣赏建筑艺术。对这部分知识的讲解属于课本第四部分,它比前三部分内容更为深刻。通过对建筑艺术基本语汇的了解和认识,学生才能掌握建筑艺术水平的评判方法。同时,通过不断地实践和领会、积累和总结,学生才能对建筑艺术建立起自己的审美标准和趣味,从而懂得如何欣赏一座建筑,怎样领会优秀建筑的奥妙,并进一步建立起积极健康的审美品位。这可以说是本课教学的难点,也是最高目标所在。
二、教学内容资料
(一) 作品分析
北京故宫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紫禁城是中国五个多世纪以来的最高权力中心,它以园林景观和容纳了家具及工艺品的9000个房间的庞大建筑群,成为明清时代中国文明无价的历史见证。”
故宫位于北京市中心,也称“紫禁城”。这里曾居住过24个皇帝,是明清(1368—1911)两代的皇宫,现辟为“故宫博物院”,并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北京故宫是世界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古代皇宫建筑群,是中国古代建筑最高水平的体现,始建于明朝永乐四年(1406年),建成于永乐十八年(1420年),其时称紫禁城,1925年始称故宫。从1421年明成祖迁都北京,到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将末代皇帝溥仪赶出故宫,结束中国历史上封建王朝的统治,故宫一直是中国统治阶级的政治和文化中心。
故宫占地面积7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现有建筑980余座、屋宇8700余间。故宫四周绕以
故宫还是我国收藏最好最丰富的文物博物院。故宫博物院建成于1925年,文物收藏主要来源于清宫旧藏。抗战期间,为确保国宝安全,曾将精选的五批故宫文物转移南方,抗战胜利后,部分运回故宫,部分运抵台湾。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千方百计收集流失文物,使故宫新旧藏品达到数百万,其中包括青铜器、玉器、金银器、陶瓷器、牙竹木雕、丝织刺绣、文房四宝、绘画书法、家具等,代表中国历史文化艺术的最高水准。
德国科隆大教堂
德国科隆市的科隆大教堂是德国最大的教堂,以轻盈、雅致著称于世,是世界上最完美的哥特式建筑。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科隆大教堂是哥特人的杰作,始建于1248年,一直到1880建成,经过7个世纪。它先后的建筑者们都吸收同样的信仰而且绝对忠诚于原定计划。除了它自身特有的价值和其包含的艺术价值外,它还表现了欧洲基督教的力量和耐力。它在二战中被破坏,然后在以后的几年内被完好地修复。”
大教堂的兴建是天主教和中世纪文化在欧洲勃兴的象征。1164年,德意志帝国皇帝、科隆大主教莱纳德征战意大利米兰时,夺得了一件珍贵的战利品——朝拜初生基督的东方三圣王的遗骸。于是,科隆成为继西班牙的圣地亚图、意大利的罗马和德国的亚琛之后最有名的朝圣地。1238年,法国国王从拜占廷皇帝手中购得耶稣受难时戴的荆冠,于是巴黎成为科隆最强有力的竞争者。为保住圣地的地位,科隆主教团决定修建一座世界上最大、最完美的大教堂,来供奉这份遗骸,建筑风格选取当时新兴的哥特式。
科隆大教堂是科隆的骄傲,也是科隆的标志。它与巴黎圣母院、罗马圣彼得大教堂并称为欧洲三大宗教建筑。它占地
科隆大教堂保存有珍贵的文物,其中包括成千上万张当时大教堂的设计图纸,成为研究中世纪建筑艺术和装饰艺术的宝贵资料。还有从东方去朝拜初生耶稣的“东方三圣王”的尸骨,被放在一个很大的金雕匣里,安放在圣坛上。这里还有最古老的巨型圣经、比真人还大的耶稣受难十字架以及教堂内外无数的精美石雕。
法国沃·勒·维贡特府邸花园
参见第19课作品分析。
苏州园林
参见第19课作品分析。
西藏拉萨布达拉宫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布达拉宫坐落在拉萨河谷中心海拔
布达拉宫位于西藏自治区拉萨市中心红山上,海拔3700余米,楼高13层、
布达拉宫是我国古代建筑中的杰作,是藏民族传统的优秀建筑艺术,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整体为石木结构,宫殿外墙厚达2—
从17世纪中叶到1959年前,布达拉宫一直作为历代达赖喇嘛生活起居和从事政教活动的场所,是西藏地方政教合一的统治中心。在这漫长的岁月中,布达拉宫收藏和保留了极为丰富的各类历史文物、宗教法器、唐卡、雕塑、佛塔、典籍等数以万计的珍品。五世达赖的灵塔,造型庞大,装饰华丽,价值连城。宫中还有用藏、汉、满、蒙四种文字书写的康熙皇帝长命牌位和乾隆皇帝画轴,以及清朝皇帝御书的匾额,表达了历代达赖和中央政府的隶属关系。
这座被誉为“世界屋脊明珠”的布达拉宫,是集建筑、历史、文化艺术和宗教于一身的宫堡式建筑群和文物巨库,是世界宫堡建筑艺术之最,也是中华各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铁证。
古罗马大斗兽场
古罗马大斗兽场即科罗西圆形竞技场,始建于韦斯巴乡王朝,竣工于公元80年的泽度王朝。公元82年,多米蒂安下令又在其上增加了一层,竞技场原名叫弗拉维梯形广场。它现在的名称得于位于竞技场一旁的巨大的尼禄,它是科罗西人。竞技场是罗马帝国最大的历史遗迹。公元442年,竞技场被地震摧毁,它取之不尽的石料为中世纪的许多宫殿提供了许多建筑材料。公元1750年,贝若伊特大主教把遗址纳入它的教堂荫护下,并开始了修复工作。在继承他之后的各代主教的努力之下,修复工作逐步得以完成。
竞技场周长
中国长城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约公元前220年,一统天下的秦始皇,将修建于早些时候的一些断续的防御工事连接成一个完整的防御系统,用以抵抗来自北方的侵略。在明代(公元1368—1644),又继续加以修筑,使长城成为世界上最长的军事设施。它在文化艺术上的价值,足以与其在历史和战略上的重要性相媲美。”
长城是中国也是世界上修建时间最长、工程量最大的一项古代防御工程。自公元前七八世纪开始,延续不断修筑了2000多年,分布于中国北部和中部的广大土地上,总计长度达50000多千米,被称之为“上下两千多年,纵横十万余里”。如此浩大的工程不仅在中国,就是在世界上也是绝无仅有的,因而在几百年前就与罗马斗兽场、比萨斜塔等列为中古世界七大奇迹之一。
早在公元前9世纪的西周,就开始沿边界修筑烽火台。敌人来时,在台上举烟,通报敌情。春秋战国时,各国沿国界也修建了互相防御的烽火台。公元前7世纪中,为了把与秦国接壤的各个孤立烽火台连接起来,楚国首先建造城墙,就是最早的长城。以后各国相继建造。秦始皇统一中国,拆除各国间的长城,只留下北方燕、赵、秦三国的并把它们连接起来,以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侵袭,“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余里”。
汉代将长城向西延伸到河西直到新疆,在甘肃敦煌设玉门关和阳关,保障丝绸之路的畅通。汉以后各皇朝大都维修过长城,以明代规模最大,完成了东达辽东、西止甘肃嘉峪关,横贯中国北部长达11300余华里的人类最伟大的工程。长城有时有内外多重,甚至多达二十余重,将所有城墙相加,有14600余里。若统计2000年间历代所筑长城,估计总长可以达到10万里,绕地球一圈而有余。长城在历史上起过很大作用,防范了北方游牧人的侵袭,保证中原的安宁,使得中西经济文化交流的丝绸之路得以畅通,也促进了边关各民族的和平贸易与交流。
时至今天,长城作为军事工事的实用功能已经不存在了,而它的美却长存了下来,成为人对美的观照对象,具有重要的审美价值。 城墙多沿着蜿蜒起伏的山脊线延伸,常利用山脊外侧陡崖的地形,山、墙相依,更加险固。那雄伟的关城,流转若动的城墙,挺然峭拔的城楼、角楼和敌台,孤绝独出的烽火台,它们所构成的点、线、面结合的神奇构图,都转化成了美的韵律、美的节奏。长城逶迤上下,又把自然原本存在的美的节奏明显地点示出来,原来完全自在无情的自然被赋予了人的判断,也就成了和人的感情息息相关的了。所以,美学家评论说,长城“宛如神奇的巨笔在北国大地上一笔挥就的气势磅礴的草书。城上的敌楼就是这草书中的顿挫,雄关就是这草书的转折,而亭障、墩、堠则是这草书中错落的散点,形成一幅结构完整的艺术巨作”,是真正的“大地艺术”。
长城的美属于壮美,是一种崇高的美,一种体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美,以雄伟、刚强、宏大、粗犷为特征,是中国人追求和平并勇于开拓进取精神的体现,传达出一种深沉的民族感情。所以,长城不仅是美的,也是中华民族性格的象征。可以说长城就是中华民族的纪念碑,其以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为依托,取得了独特的伟大成就,深刻体现了中国的文化,是中国人民的骄傲。
悉尼歌剧院 伍重(丹麦)
悉尼歌剧院如同巨大的混凝土贝壳,又像一艘船扬起白帆。设计方案由丹麦人伍重提出,他希望建造一座未来派的城市标志性建筑。歌剧院于1963—1973年建成,整个建筑占用了长
圣米歇尔山修道院(11—16世纪)法国
被誉为“西方名胜”的圣米歇尔山位于法国诺曼底和布列塔尼之间,坐落在巨大沙洲中部的岩石小岛上,高高耸立,依临潮水。岛的顶部是哥特式建筑本教会修道院。透过高大城墙,可一览海湾全景。这座修道院建于11—16世纪,是非凡技艺之杰作,与周围独特的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圣米歇尔山从布列塔尼海岸望去如同一个童话世界:周围是碧水白沙,教堂钟楼尖顶上舒展着巨翼的天使,圣米歇尔的金像如同一个明亮的光点与日争辉。
圣米歇尔山原名同巴山,与其称它为一座山,不如说是一个小丘,因为它的最大高度也仅仅达到
流水别墅 赖特(美国)
流水别墅位于美国宾西法尼亚州匹兹堡市附近的一片风景优美的山林之中,是房主人考夫曼的度假别墅。1936年落成,设计者是美国建筑设计大师赖特。他经过长达6个月的构思,决定将别墅凌空建于地形复杂、溪水跌落形成的小瀑布之上。整个别墅利用钢筋混凝土的悬挑,伸出于溪流和小瀑布的上方。悬空的横向挑台、粗犷的毛石竖墙、大片的玻璃窗以及赖特精心设计的每一件家具无不体现了他“有机建筑”的建筑思想。流水别墅在建筑史上有着重要的位置。
这幢房子随着四季更迭以“无声之声”作出反应和进行着自我的更新。建筑动势的性质与瀑布的流速动势之间的关系就是一个例子。冰雪消融、春水上涨时的强大动势使建筑物看上去更像一组露出地面的岩,而当夏日流水涓细之时,倒像是让别墅进行一种动物冬眠前的肌体蜷曲动作。到了冬季,瀑布宛如冰帘般垂挂在切断北岩的花架与点缀出挑的冰凌之间。建筑本身疏密有致,有实有虚,与山石、林木、水流紧密交融。人工建筑与自然环境汇成一体、交相衬映。流水别墅不但是赖特本人作品中特别卓越的一座,也是20世纪世界建筑园地中罕见的一朵奇葩。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流水别墅作为世界现代建筑大师赖特的不朽之作已广为人知。正如别墅的主人考夫曼先生在将其捐献给国家作为公共财产时所讲,流水别墅早已超出了私人豪宅的含义,它的成就属于整个人类。赖特的“有机建筑”理论,在此作了最好的阐述。流水别墅几乎赢得了一个建筑所能赢得的所有荣誉和赞美,数不清的人们怀着虔诚的心情,参观流水别墅。
朗香教堂(1950年)柯布西耶(法国)
又译为龙尚教堂,位于法国东部浮日山区的一个小山顶上,1950年由勒·柯布西耶设计。它是勒·柯布西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重要作品,代表了勒·柯布西耶创作风格的转变,对现代建筑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朗香教堂规模不大,仅能容纳200余人,教堂前有一可容万人的场地,供宗教节日时来此朝拜的教徒使用。
在这个教堂的设计中,勒·柯布西耶把重点放在建筑造型上和建筑形体给人的感受上。他摒弃了传统教堂的模式和现代建筑的一般手法,把它当作一件混凝土雕塑作品加以塑造。教堂造型奇异,平面不规则;墙体几乎全是弯曲的,有的还倾斜;塔楼式的祈祷室的外形像座粮仓;沉重的屋顶向上翻卷着,它与墙体之间留有一条
泰姬玛哈陵
泰姬陵毫无疑问是世界上最美的陵墓。1630年,莫卧尔王朝的皇帝沙贾汗为纪念他死去的、非常宠爱的妻子泰姬·玛哈尔,下令修建这座宏伟的建筑,工程一直持续到1652年。在一位波斯建筑师的指挥下,世界各地的艺术家相继在这里工作,以便完成这个精细、对称和轻巧的杰作。高
印度尼西亚的婆罗浮屠佛教寺院
现今世界最大之佛塔遗迹就是建于8世纪的婆罗浮屠佛塔。“婆罗浮屠”,就是建在丘陵上的寺庙的意思。它大约建于公元 778年,长宽各
婆罗浮屠佛塔是由100万块火山岩、一块块巨石垒起来的十层佛塔,可分为塔底、塔身和顶部三大部分。塔底呈方形,周长达
婆罗浮屠浮雕艺术也极为杰出,其中,塔底四面墙内有160幅浮雕,而塔身墙上、栏杆上均饰有浮雕,在全长
吴哥窟 (柬埔寨)
吴哥遗址绵延伸展,占地面积达300平方公里。从9世纪到15世纪几代柯默尔王相继在此建都。现存的有吴哥托姆墙(皇宫的围墙)和大量的庙宇,其中最著名的是弗若姆·巴柯汗(建在城垛上)、亚特甫(湄公河岸边)、具雍(在吴哥托姆中心)及吴哥窟。随着柯默尔王朝的衰败,这些地方逐渐被遗弃,直到1860年重被发现。为了把被荆棘丛林淹没的吴哥窟重新修复,需要投入大量的工程和财力。不幸的是从1972年起,这里不断遭到洗劫。 吴哥窟由苏拉亚瓦尔芒建于1113—1150年。它淹没在厚密的热带丛林之中。它是吴哥城中最宽敞、最令人赏心悦目的庙宇。汲取前人创造的经验,吴哥窟代表着柯默尔王朝建筑艺术的顶峰。吴哥窟是为了维克努王建造的,同时是他举行葬丧仪式的庙宇,其周围有护城河环绕,周长
美国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 贝聿铭
这是美国国家美术馆的扩建部分,1978年落成。它包括展出艺术品的展览馆、视觉艺术研究中心和行政管理机构用房,贝聿铭设计。东馆位于一块
展览馆和研究中心的入口都安排在西面一个长方形凹框中。展览馆入口宽阔醒目,它的中轴线在西馆的东西轴线的延长线上,加强了两者的联系。研究中心的入口偏处一隅,不引人注目。划分这两个入口的是一个棱边朝外的三棱柱体,浅浅的棱线、清晰的阴影,使两个入口既分又合,整个立面既对称又不完全对称。展览馆入口北侧有大型铜雕,无论就其位置、立意和形象来说,都与建筑紧密结合、相得益彰。
东西馆之间的小广场铺花岗石地面,与南北两边的交通干道区分开来。广场中央布置喷泉、水幕,还有五个大小不一的三棱锥体,是建筑小品,也是广场地下餐厅借以采光的天窗。广场上的水幕、喷泉跌落而下,形成瀑布景色,日光倾泻,水声汩汩。观众沿地下通道自西馆来,可在此小憩,再乘自动步道到东馆大厅的底层。
东馆的设计在许多地方若明若暗地隐喻西馆,而手法风格各异,旨趣妙在似与不似之间。东馆内外所用的大理石的色彩、产地以至墙面分格和分缝宽度都与西馆相同。但东馆的天桥、平台等钢筋混凝土水平构件用枞木作模板,表面精细,不贴大理石。混凝土的颜色同墙面上贴的大理石颜色接近,而纹理质感不同。
东馆的展览室可以根据展品和管理者的意图调整平面形状和尺寸,有些房间还可以调整天花高度,这样就避免了大而无当,而取得真正的灵活性,使观众觉得艺术品的安放各得其所。视觉艺术中心带有中世纪修道院和图书馆的色彩。七层阅览室都面向较为封闭的、光线稍暗的大厅,力图创造一种使人陷入沉思的神秘、宁静的气氛。
北京香山饭店 贝聿铭
北京香山饭店建于1982年,设计别具一格。建筑吸收中国园林建筑特点,对轴线、空间序列及庭园的处理都显示了建筑师贝聿铭良好的中国古典建筑修养。贝聿铭说,他要帮助中国建筑师寻找一条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道路。1984年美国凤凰城举行建筑学会年会,选出13个建筑物授予年度荣誉奖,香山饭店名列榜上。
萨伏伊别墅(1930年) 柯布西耶(法国)
萨伏伊别墅是现代主义建筑的经典作品之一,位于巴黎近郊的普瓦西。由勒·柯布西耶于1928年设计,1930年建成。地段为
萨伏伊别墅采用了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平面和空间布局自由,空间相互穿插,内外彼此贯通。别墅轮廓简单,像一个白色的方盒子被细柱支起。水平长窗平阔舒展,外墙光洁,无任何装饰,但光影变化丰富。别墅外形简单,但内部空间复杂,如同一个内部精巧镂空的几何体,又好像一架复杂的机器。萨伏伊别墅是勒·柯布西耶提出的新建筑五个特点的具体体现,对建立和宣传现代主义建筑风格影响很大。
范斯沃斯住宅(1951年) 范德罗(美国)
范斯沃斯住宅是用钢和玻璃建造的小住宅,坐落在水边,长
施罗德住宅(1924年) 里特维特(荷兰)
施罗德住宅是由家具设计师兼建筑师里特维特与
施罗德住宅的室内设计创造了“活动隔断墙”的新手法,室内的色彩与外部色彩相呼应,黑和白、灰的调子中央点缀红、黄、蓝三原色,分布巧妙,虽然是很鲜艳的颜色,但不显纷乱;室内的家具设计,除椅子外,全部是固定的,式样简洁明快,也许是设计者对家具设计的偏爱,充分显示其设计的匠心所在。隔断墙做得异常灵活,而把家具固定住。
整个设计从室内到室外,从体型到色彩都典型地体现了风格派的理论,比较符合建筑造型艺术要点。其建筑与室内的风格统一协调,使用大众化的材料,创造出与众不同的感受。在黑、白、灰的运用中,穿插点缀红、黄、蓝三原色。在施罗德住宅的设计过程中,设计人与使用者密切配合的设计方法,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其固定的家具、鲜艳的色彩、凡·杜斯堡提出的“建筑造型艺术十六要点”成为风格派建筑的重要理论依据。
(二)名词解释
建筑设计
“建筑设计”是指在建造建筑之前,设计者按建设任务把施工过程和使用过程中可能发生的问题事先作好全盘的设想,拟定好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方案,再利用图纸和文件表达出来,以作为备料、施工等组织工作和建造过程中各种相互协作的依据。
维特鲁威
维特鲁威(Vitruvius,约公元前84—?),罗马执政官恺撒的建筑师和工程师,后为罗马第一位皇帝渥大维制造过军械,还参与过罗马城的供水工程。其惟一独自负责的建筑物是法诺成的巴西利卡。维特鲁威对西方建筑史的主要贡献是一部十卷的《建筑十书》。这部欧洲古代的第一本建筑学专著,是对古希腊、古罗马的城市规划、建筑原理和建筑技术的一个总结。一直到20世纪,《建筑十书》在西方建筑学上都很有影响。
密斯·范德罗
密斯·范德罗一生实际建成的建筑物不多,他发表的言论也很少,但是正像他的“少就是多”的原则一样,对现代建筑师的影响却很大。他的贡献在于他长年专注于探索框架结构和玻璃这两种现代建筑手段在建筑设计中应用的可能性,尤其注重于发挥这两种材料在建筑艺术造型中的特性和表现力。他抓住了现代建筑的应用材料,对现代建筑产生广泛的影响。他在一次演讲中说:“当技术实现了它的真正使命,它就升华为艺术。”透过他的钢材和玻璃建筑,就可以看出在其现代建筑中把技术和艺术统一起来。
贝聿铭
贝聿铭(1917— ),美籍华人,世界著名建筑大师,现代派建筑代表人物。他生于中国广东,童年和少年在风景如画的苏州和高楼林立的上海度过,1935年留学美国,1955年在美国创办贝聿铭建筑师事务所,被称为“美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最优秀的建筑家”。1983年,他获得了建筑界的最高奖项——普里茨克建筑奖。他的创作思想根植于现代主义建筑,但又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在美国的许多大城市中,都有贝聿铭的作品。他设计的波士顿肯尼迪图书馆,被誉为美国建筑史上最杰出的作品之一。还有丹佛市的摩天大楼、纽约市的议会中心,也使很多人为之倾倒。费城社交山大楼的设计,使贝聿铭获得了“人民建筑师”的称号。在他设计的众多建筑中,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最为成功。美国前总统卡特称赞说:“这座建筑物不仅是首都华盛顿和谐而周全的一部分,而且是公众生活与艺术之间日益增强联系的象征。”
贝聿铭的作品不仅遍布美国,而且分布于全世界。我国香港的中银大厦和北京西山有名的香山饭店,都是贝聿铭设计的。他还应法国总统密特朗的邀请,完成了法国巴黎拿破仑广场的卢浮宫的扩建设计,使这个拥有埃菲尔铁塔等世界建筑奇迹的国度也为之倾倒。这项工程完工后,卢浮宫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人们赞扬这位东方民族的设计师,说他的独到设计“征服了巴黎”。
哥特式建筑
哥特式建筑是11世纪下半叶起源于法国、12—15世纪流行于欧洲的一种建筑风格。主要见于天主教堂,也影响到世俗建筑。它的特点是,无论建筑的外观还是内部空间都追求一种轻盈、飞升的强烈动感。
公元12世纪以后,欧洲宗教逐渐发展到鼎盛时期,人们被一种浓郁的宗教气氛所笼罩,迫切希望能与神接近。11世纪末至12世纪初,法国在罗马建筑的基础上创造了一种高耸入云的哥特结构形式。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哥特建筑风格开始流行于欧洲各国。13—14世纪哥特式建筑在法国进入盛期,与此同时,英、意、德等国也发展起了有民族特色的哥特式建筑。15世纪以后,哥特式建筑走向晚期,在精雕细琢中,建筑样式发展得非常繁复。
哥特建筑这一名称的产生,是由于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不喜欢它们。古罗马人历来蔑视日尔曼人,称他们为“蛮族”。而“哥特人”就是日尔曼人的一支。一种建筑样式被以“蛮族”的名称来命名,带有贬义。但到了18世纪末,哥特建筑的艺术价值又重新受到重视。如今这种建筑样式已被公认为中世纪建筑艺术的最高成就。
浮屠(堵坡、佛图)
浮屠,又称堵坡、佛图,即塔。东汉至南北朝时期,塔是位于寺院中心的主体建筑,为教徒崇拜的对象,因而此时在称谓上以“塔”代“庙”,称寺院为“塔庙”。隋唐时期,塔在寺院中的地位不断下降,佛殿取而代之成了寺院的主体。
三、教学建议
对于建筑的了解和欣赏,于教师、学生都是一个相对陌生的范畴。这就要求大家在课前认真预习、准备,课上积极思考、讨论,更重要的是在课后不断地实践、总结。形形色色的建筑就在我们身边,但是以前大家可能并没有注意到它们的风格、形态、特征等。以后,只要能留心观察、勤于思考,相信大家都能够对建筑艺术有一定的认识,懂得欣赏建筑之美,体会其中的乐趣。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认识建筑的基本特征和属性,这主要依靠阅读课本、教师讲解、课上讨论和课件演示等方式解决。讲课要力求深入浅出,穿插大量图例,让学生对建筑有一个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本课的教学难点是掌握建筑艺术的欣赏方法,这主要通过在教师带领下对案例进行讨论、走出校园参观实践、课下学生自己不断领会积累等方式解决,要有一个不断提高的过程方可实现。
因此,业务知识方面,教师应熟练掌握本课教学内容,结合实际案例指导学生学习;教学能力方面,教师应完整而生动地组织课堂教学,完成教学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成果方面,教师应帮助学生顺利完成教学重点、难点中的内容,帮助学生提高欣赏建筑艺术的能力。
四、参考书目
《建筑概论》,沈福煦编著,同济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凝动的音乐》,梁思成著,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
《建筑批评学》,郑时龄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年版
《建筑的涵意——在电脑时代认识建筑》,刘育东著,天津大学出版社、台北建筑情报杂志社,1999年版
《文化纪念碑的风采——建筑艺术的历史与审美》,萧默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中国古建筑二十讲》,楼庆西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版
《外国古建筑二十讲》,陈志华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版
《西方建筑名作 古代—19 世纪》, 陈志华主编,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版
《20世纪西方建筑名作》,吴焕加著,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 年版
《世界遗产图鉴》,[日]城户一夫等编,金建华、霍青满、高福进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 上一篇:美在民间永不朽——中国民间美术
- 下一篇:凝固的音乐——漫步中外建筑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