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课资料
无彩的图画与无声的音乐
录入者:netlab 人气指数:次 发布时间:2007年04月22日
教学目标
学生通过对多种形式书法作品的欣赏,了解“书法是线条的艺术”这一本质特征,并从书法的时间性与空间性角度深入剖析,了解书法线条的艺术表现过程,体会用笔技巧对线条的表现作用,既而理解书法艺术中线条的形式与质感所对应的情感因素与审美特征,深刻体会线条是书法艺术的主要载体,是艺术情感的主要承载对象,从而初步形成书法欣赏能力与审美判断能力。在此基础上,了解书法中极具表现性的草书的各种体例以及成因,并运用线条分析的方法了解草书的表现方式,学会欣赏草书。
教学活动分析
这个活动侧重于对不同书体运动形式的对比分析。为了帮助学生认识线条在不同书体中的运动特征与运动方式,教师除了根据活动方案的设置,采用设问的形式,引发学生思考之外,为了使学生的思考方向准确,思考深入具体,可在活动中选择风格成熟、代表性强的篆、隶、楷、行、草五种书体的作品各一件作为观察对象,并将学生的审美分析通过下面几个关键性的问题引向纵深:
1.以线条造型是书法的形式特征之一。比较五种书体,分析它们在造型上有什么异同。
2.书法是通过线条有起止的运动,一次性不可逆地表现的。思考形状对书写速度的影响,同时进一步分析书写的断连与节奏关系,了解气韵生动的审美特征。
3.线条形状是毛笔运动的方式决定的。从提、按、使、转、中锋、侧锋等主要用笔技巧分析五种书体的技巧使用特点,评价不同技巧带来的线条变化,通过实际操作体验笔法的规范性与夸饰程度。
4.运动感在平面艺术中是一种视觉暗示引发的联想。如何看待书法的运动感?试从造型、线条两方面深入分析。
5.从线条的表现性来说,哪种书体的语言更丰富,表现能力也就更强。
教学基本思路
本课旨在通过培养学生对线条的分析、欣赏能力,在实践中提高对线条的敏感能力与控制能力。因此,首先通过绘画等其他艺术形式与书法在线条表现力上的对比,通过彼此线条特质的界定导入教学。在学生了解书法线条与绘画线条作用的异同、书法节奏与音乐旋律的可比性等等关系的基础上,立足名作欣赏、技巧分析并举的教学思路,通过对比分析,帮助学生了解影响书法线条质量的基本元素,深化对书法线条美的认识,从而使学生明白:书法既是一种技术要求规范,又是一门技巧丰富、审美内涵深邃的线条艺术;书法表现的过程是感性和理性结合与升华的过程;书法艺术是“无形之象,无声音乐”,从外在形式到内在精神都具有深刻的感染力。
教学材料分析
虽然通过前面课程的学习,学生具备了一定的书写经验和审美常识,但要上升到对书法审美的全面与根本认知,并通过这种认知高屋建瓴地指导各种书体的技能学习,则必须有一个理论梳理的过程。本课的教学材料,组织了较多的图片,并且所选作品主要是艺术语言多样、情感表现力强的草书,目的就是引导学生借助丰富多彩的图片,更有效地开展有关书法线条形式、审美特征、情感因素等涉及书法本质的诸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的探索与发现。
运用这些材料,教师重点引导学生对构成书法线条表现能力的重要元素及其表现过程与方式进行深入剖析。教材选择不同时期的草书,通过集中比较,使学生对草书由章草向今草、小草向大草发展的过程和特点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在重点运用草书图例的基础上,结合不同书体的比较,分析各自的线条组合方式、点画特征及运动形态,总结各自的规律与审美旨趣,归纳出不同书体线条在审美旨趣上的共同审美要求,使学生在形(线条的形状)、质(线条的质感)、律(线条的节奏)、构(线条的空间关系)等四个方面对书法线条的表现途径与审美标准有一个较为系统的认识。
在线条审美诸要素中,线条质感最能反映书法作品的内在情绪。造成线条质感变化的因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工具材料。指的是毛笔、墨、纸张(或者别的书写材料)。二是用笔方式。用笔方式不能简单的理解为笔法,笔法是规则性的东西,用笔方式在遵循规则(笔法)的基础上,包含了许多个人的因素。执笔的习惯、发动行笔的方式、处理节奏的偏好、书写力量的大小、总体行笔速度等等,都会使线条质感千差万别。教材安排了历史上有名的两大行书《兰亭序》与《祭侄文稿》的组合图示,教师除了对艺术作品的历史背景、创作环境进行介绍外,重点可引导学生细致感受这两种风格迥然不同的法帖在线条尤其是线条质感上各自呈现出来的情感特征及审美意义。
清·王铎《草书立轴》
此帖用笔几乎连绵不断,大气磅礴,数字或十字一笔而成,沉着痛快,大有所谓“一笔书之势”。上下牵连,左右映带,充分显示了其笔力的雄强,技法的高超与娴熟,分行布白,不求字距和行距匀整,字形忽大忽小,线条忽粗忽细,行距有宽有窄,字距有紧有松,因而时疏时密,或偏或离,自然天成,十分率意,通篇墨色浓淡互见,燥润相映,有着明显的层次感和强烈的节奏感。
清·王铎《杜甫诗卷》
此卷王铎书于顺治三年(1646)。时年55岁。通篇线条圆实遒劲,飞腾跳掷,跌宕纵横,结体精美生动,字与字忽断忽连,忽大忽小,欹正相杂,用笔提按大起大落,节奏强烈,墨色浓淡枯湿,酣畅淋漓,丰富多彩。随着心绪的起伏和情绪的宣泄,可谓恣肆放纵和尽情挥洒,如江河奔腾,浩浩荡荡、奇诡万变,充满了生命的激情和魔幻般的艺术魅力。
释文:老夫贪佛日随意坐僧房生死论交地何繇见一人悲君随燕雀薄宦走风尘绵谷元
清·傅山草书《七绝诗轴》
傅山(1607-1684),初名鼎臣,后改名山,字青竹,后改青主,又字仁仲,别署曰公它,一作公他,亦曰石道人,曰嗇庐,曰随厉,曰六持,曰丹崖翁,丹崖子,曰濁堂老人等,山西阳曲人。读书过目成诵,博通经史诸子和佛道之学,精通医术,工书画。入清后隐居不出,其书法生涯横跨明清两朝。为人耿直,对权势宁折不弯,主张作书先作人。提出:“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直率毋安排。”此帖笔势飞动连绵,提按对比强烈,中侧互见,但字形大小相近,节奏平缓,墨色也乏变化,线条也略嫌软弱,但通篇高度统一,神完气足。
释文:奴儿婢子学家翁,但见人来发痫风。一自龙山庵放火,南无古佛楷芙蓉。读传灯。真山
宋·黄庭坚草书《诸上座帖》
《诸上座帖》文章内容是五代时金陵僧人文益语录的节录,通篇为禅宗的语言,晦涩难懂。此帖是黄庭坚给他的朋友李任道写的。用笔以篆入草,用锋尖为之(一分笔),笔笔中锋,以用锋为主,极少使毫,使转中强调提按向背起倒,奇逸洒脱,遒劲婉畅。结体雄放奇肆,随势而变,章法上字与字的连接与布白,行与行之间的分布,纵横穿插,体现出作者对空间分割的独特领悟与巧妙处理,通篇有一泻千里之势。
释文:别无亲于亲处也,僧问,如何是不生灭底心,向伊道,那个是生灭
宋·黄庭坚草书《廉颇蔺相如传卷》
此帖为黄庭坚书写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文中有节略。通篇字距紧,行距大,字不连而势相接,笔势飘逸,转折流畅,收放起伏明显,节奏感强,萧散简淡,让人叹为观止。
释文: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
唐·高闲《草书千字文》
高闲,生卒年不详。唐代僧人,湖州乌程(今浙江湖州)人。曾在长安(今西安)荐福寺、四明寺为僧,后归湖州开元寺终老。草书学张旭,书名冠绝一时。唐宣宗时期(847-859)曾在御前挥毫作草书,韩愈有《送高闲上人序》一文,赞扬他在书法上的成就。此件草书写南北朝梁周兴嗣所撰《千字文》,自首句“天地玄黄”至“园莽抽条”之“园”字,俱早已佚失,共缺757字,现仅存“莽抽条”至“焉哉乎也”243字。林佑跋:“驰纵不定,动不可留,静不可推,有类于旭。”其实比之旭素还差之甚远,用笔上以折为主,致使缺乏圆劲浑成和气势不畅之感。
唐·张旭草书《古诗四帖》
张旭,生卒年不详。唐苏州吴(江苏苏州)人,字伯高。为官金吾长史,一说率府长史。工诗书,精通楷法,草书最为知名。嗜酒,与李白、贺知章等为“酒中八仙”。传闻其醉后常以头濡墨作书,世称“张颠”。书法学习二王、张芝。文宗时,诏以其草书与李白诗、裴旻剑舞为“三绝”。此帖为五色彩笺墨迹本,无款。明·董其昌定为张旭书。凡40行,188字。草书古诗四首,前两首书写的是庾信的《步虚词》,后两首是谢灵运的《王子晋赞》和《岩下一老公和四五少年赞》。通篇气势奔放,笔画连绵不断,圆转自如,倾泻出艺术家不可遏止的激情。
唐·怀素《大草千字文》
释怀素(725-785)。字藏真,俗姓钱,湖南长沙人。为僧玄奘三藏法师门人。擅长草书,性疏放不拘细行,酒酣兴发,遇寺壁里墙,衣服器皿无不书写。家贫无纸,于居处广种芭蕉,用蕉叶为纸作书,因名其居为“绿天庵”。弃笔成堆,埋于山下,号曰:“笔冢”。其书学张芝、颜真卿,得其三昧,有“援毫掣电,随手万变”之誉。唐·韩偓《题怀素草书屏风》云:“何处一屏风,分明怀素踪,虽多尘色染,犹见墨痕浓。怪石奔秋涧,寒藤挂古松,若教临水照,字字恐成龙。”
释文:佳妙毛施淑姿工研(妍)笑年矢每催曦晖朗曜璇玑悬斡晦魄环照相(指)薪修祜永绥
唐·怀素草书《自叙帖》
此帖为刻帖,但笔法精妙,笔飞墨舞,沉着痛快,墨气淋漓,“若惊蛇走虺,骤雨狂风”,能让神骇鬼惊。此帖是墨迹纸本,凡160行,698字。前六行早损,为宋代苏舜钦补出,用笔圆转奔放,用中锋、藏锋,匀整、洁净,少有大起大落的提按,如游丝萦回,似急流闪电,显示了极高的用笔技巧,字字飞动,纵横恣肆,奥妙绝伦,惊世骇俗。
西汉《神乌傅》介绍见第二课
释文:狗(拒)丽此(咎)欲动(循)南山畏惧猴(猿)去色(危)就安自诧(托)府官高树纶棍(轮)
西晋·陆机《平复帖》
陆机(261-303),字士衡,吴郡(今苏州市)人,一说华亭(上海松江)人。陆逊之孙,陆抗之子。少负才名,工诗文,与其弟陆云并称“二陆”,是西晋著名的文学家。所作《文赋》为古代重要的文学论著。《平复帖》无名款,宋人定为陆机所书。是我国古代书法墨迹作品中出于名家之手,而留传至今最早的一件法帖,被誉为法帖之祖。宋《宣和书谱》称此帖为章草,但它与我们常见的章草不同,与今草也不一样,但和大量出土的汉晋简牍很相近,正好反映了它是处在草书由章草向今草发展演变过程中的某个环节。此帖用笔圆浑苍劲,秃笔粗纸,线条简约凝练,古雅奇崛。
三国·皇象《急就章》
皇象,生卒年不详,三国时吴国著名的书法家,字休明,广陵人。《抱朴子》中称其为“一代绝手”。南北朝时宋羊欣说:“吴人皇象能草,世称‘沉着痛快’。”传吴《天发神谶碑》为其所书。《急就章》原名《急就篇》,为西汉元帝时黄门令史游编纂,是古代儿童启蒙用的字书。书中七字为一句,部分为三字或四字一句。因该篇首句是“急就奇觚与众异”,故以前二字为篇名。宋人晁公武《郡斋读书记》云:“急就者,谓字之难知者,缓急可就而求焉。”此本《急就章》传为皇象所书,点画简约凝重,多隶意,惟横、捺、点多作波磔,向右或微微向上挑出,起着调节节奏的作用。笔画间有牵连,但法度谨严,字字独立,古朴温厚,沉着痛快。
东晋·王羲之《远宦帖》
此帖纸本草书,凡6行,共53字。用笔顿挫峻厉,笔致典雅,顾盼多姿,超逸俊爽,妍美流畅,有利落、短健、跳宕的节奏感,偶带章草的笔意,具有钟、张之遗韵。
释文:省别具,足下小大问为慰。多分张,念足下悬情,武昌诸子亦多远宦。足下兼怀,并数问不?老妇顷疾笃,救命,恒忧虑。余粗平安。知足下情至。
唐·孙过庭《书谱》
孙过庭(648-703),字虔礼,一作名虔礼,字过庭。吴郡(今江苏苏州)人(一作富阳人或陈留人)。《书谱》原为上篇,分两卷,现在流传仅是《书谱卷上》。《书谱》是唐代著名的书法理论著作,堪称中国书法史上书、文双绝的合璧之作。《书谱》是学习草书的入门之径,又是可终身玩味草书美的经典之作。它的笔法、字法、墨法、章法都是集王羲之书而大成者。宋·米芾谓:“凡唐草二王法,无出其右。”清·孙承泽云:“天真潇洒,掉臂独行,为有唐第一妙腕。”清·刘熙载云:“孙过庭草书,在唐为善宗晋法。其所书《书谱》用笔破而愈完,纷而愈冶,飘逸愈沉着,婀娜愈刚健。”
释文:书谱卷上。吴郡孙过庭撰。夫自古之善书者,汉魏有钟、张之绝,晋末称二王之妙。王羲之云:顷寻诸名书,钟张信为绝伦,其余不足观。可谓钟张云没,而羲献继之。又云:吾书比之钟
教学建议
审美与欣赏的教育是相对抽象的思维教育,如何使学生对书法的认识从技术层面提升到精神层面上来,从而提高学生对书法线条的审美感知能力和表现能力,是本课教学的关键。与实践性教育采取的直观教学法不同,教学的开展首先需要借助移情与联想的方式进行,在学生有充分的情感体验的基础上再进行形而上的审美标准与形而下的技术标准的对接,才能使审美与欣赏的教育不至于流于空泛或不着边际,对提高学生的实际能力有作用。
每一种艺术都有自己特殊的语言,例如,音乐语言是乐音的组织,绘画语言是色彩、线条和形体的组织,书法的形式语言便是线条的组织。因此,教师借助绘画与书法的比较导入教学时,可通过图例比较,分析在书法与绘画这两类艺术中,线条所处的地位、承载的功能以及审美特征等相同与不同之处,说明书法抽象的线条符号对于国画以及西方现代绘画产生的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阐述书法作为纯线条艺术无比丰富的表现能力。
要认识书法线条的“表情”作用,相对来说比较困难。教师开展教学时,应充分考虑中学生的认知能力,材料的运用要具有可比较性与可联想性。建议教师在完成书法与绘画的比较后,采用幻灯投影形式向学生展示经典书法作品,同时播放与作品风格有可比性的背景音乐。在学生受到这种视听交融的熏陶后,开始书法与音乐的比较分析,抓住时间性与节奏感等关键概念,比较书法与音乐在表现韵律美上的共有特质,从而顺利地切入主题,开展线条审美的分析。
线条是构成书法艺术形式的惟一手段。书法以汉字结构作为造型的依据,但书法与写字却有根本的区别。一般文字书写不涉及艺术语言问题,它仅仅要求能够辨识,以完成交际的作用,只有当线条获得足够的表现力时,它才能承载复杂的情绪,书写才上升为艺术,线条组织才上升为艺术语言的表述。为了帮助学生理解书法是线条艺术这一根本概念,教师可结合教学材料特别是图例示范,在比较分析了书法与其他艺术形式的关系之后,运用标准美术字与书法作品的实例对比,从线条分析入手,开展书法线条本体审美的教学。
首先,美术字与书法最大的区别在于线条形状上的差异。一般美术字给人的感受是单调、机械、冷漠、僵硬与绝对规范,而书法的线条形状却具有千变万化的特性,这些变化表现为线条的大小、粗细、方圆以及其中暗藏着的用笔的起止、藏露、提按、转折等内容。
美术字与书法的另一个差别在于线条质感的不同。美术字的线其质感毫无变化,而书写的线条质感则可以在浓淡、枯润、光滑、粗糙等视觉感受上给人以厚薄、轻重、软硬以及快慢、疾涩等方面的暗示,从而得出力量感和运动感的判断。
美术字的单调、机械、冷漠还反映在线条长度、线条方向、线条空间位置的固定模式上,而书法在这些方面却极富表现力,具有圆与方、向与背、开与合、连与断、离与合、松与紧、密与疏等视觉诱导倾向,从而引起欣赏者的情绪波动,产生移情效应,引发审美联想。
通过上面的对比分析,了解了书法线条的表现性,教师应因势利导,对形成书法线条表现能力的技巧法则进行分析,同时结合书体的演变,阐述技巧的丰富与书体演变的关系,运用书法美学知识加以解析,使学生对书法审美的理解从表面形式上升到精神层面。
书法是一门“以技致道”的艺术,技术本身不是美,技术的运用产生美。对于中学生来说,短时间内要对书法的“气”、“韵”、“神”这类抽象的美学概念有较深的理解是比较困难的。教师应通过技术分析,帮助学生感受和体察细节,引发审美联想,并在实践中加深理解,从而使学生逐步从表面的技巧认识上升到精神感悟的高度,理解书法美的哲理性及情感表现性。
- 上一篇:书法与诗律相映·楷书
- 下一篇:生活推动笔行走·行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