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beplay888体育 >>学科资源>>美术>>备课资料

备课资料

浮雕艺术的基本特征

录入者:netlab 人气指数:次 发布时间:2007年04月20日

教学目标

  通过对浮雕艺术基本特征的解读,能简略阐释浮雕的表现特点、观赏角度和艺术语言形式,并能够认识浮雕的造型特征和材料特征以及实用特征,为动物、人物浮雕及装饰浮雕的实践打下基础。

 教学活动分析

  根据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师可以对浮雕的造型特征和材料特征两个方面加以强化和引导,循序渐进地展开学习活动。
  活动一:认识浮雕艺术的基本特征及观赏特点,以图片资料或小件浮雕实物对浮雕的造型特点、表现手法以及浮雕材料的运用和空间体量特征进行解读。
  活动二:认识浮雕艺术的基本特征,初步了解浮雕适合表现什么主题,不适合表现什么主题。

 教学基本思路

  为了让学生对浮雕艺术的基本特征有所了解,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实物,解读教材所提供的各种浮雕艺术作品,鼓励学生充分参与;让学生拿出自己收集的雕塑作品资料与同学们进行交流、讨论,营造轻松、热烈的教学氛围,为下一步的雕塑实践做铺垫。

 教学材料分析

  本课旨在帮助学生对浮雕艺术的造型特征、材料特征、空间特点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浮雕在公元前几百年时就开始了自己的发展史。如我国汉代的的画像砖、北魏石窟里的浮雕、古埃及浮雕、古巴比伦的墓室浮雕以及古希腊建筑上的浮雕。这一艺术形式和制作技巧为人们长期地应用和继承下来。
  纵观我国的历史,从商周铜器,汉代石刻,北魏浮雕,唐宋敦煌、龙门、大足的石窟艺术,到元明清以来大量的瓷器、漆器、金属、牙玉、木等工艺品上的浮雕作品,可以看到我国浮雕的艺术风格,不同于西方的一些浮雕作品,在构图和造型上注重线的应用,追求线的韵律和节奏,在线动与静的对比中,表露出东方艺术结构清晰、形象完整的形式美。
  浮雕发展至今,大体上有两种处理方法:一种接近于绘画,一种接近于雕塑。我国传统浮雕大多数属于前一种。埃及的《纺织,放牧》石雕,希腊的《纳拉姆辛石板》、《瓦孚金杯浮雕》,亚述王宫的《母狮石雕》,近代西方雕塑家,法国的希鲁得尔,南斯拉夫的米什特洛维奇等人的作品,也是采用这种绘画式的浮雕表现手法。这种浮雕,是在平面上塑造和刻画形象,它的形象不是大块突起,而是比较平整地贴在底板上,轮廓明确,层次清晰,在不同光线的照射下,或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都保持着完整的形象。这种浮雕,和建筑、实用品的造型紧密结合,具有丰富物体外形的装饰效果。
  浮雕始于石壁面,适于建筑或墙面等平面装饰,凸起的厚度,须视建筑周围的造型凹凸而定,建筑凹凸平浅,浮雕亦以平浅为宜,建筑柱檐之类非常凸出的可用高浮雕来装饰。
  浮雕适于表现侧面,如1/2侧面,3/4侧面(或称八方侧面),完全正面的浮雕做出来的效果不太好,稍从斜角望之,就面目全非,因为浮雕终究是立体的。例如人从画面直接奔出,或画中人伸臂直指观众,这在绘画上可以很好地表现,而浮雕是不可以表现的。试想怎样从浮雕中伸出一只手臂或钻出一个头来。做浮雕应尽是避免向正面突出的形象。
  埃及浮雕,因人的鼻子直向前来不能雕出,故人物面部全采用侧面。但侧面的眼睛很难雕,就雕成正面。胸、肩、腰侧面难表现,就取正面。两脚正面无法表现,就雕作侧面。这是几千年来埃及浮雕人物的特点,也成了埃及雕塑人物的风格。埃及雕塑技术之高,建筑装饰之美,见证了埃及雕塑家对雕刻与建筑要协调一致的理解,令人叹服。
  浮雕人像不是切半片头像贴在平面上,须进行层次压缩,将立体形象按比例压缩到平面上。初学浮雕者往往以为根据素描基础,作必要的加高就可以了,结果从浅浮雕一直加到高浮雕,但还不能表现出正确的凹凸感。层次压缩其实应根据透视原理,越近压缩越少,越远压缩越多,否则,作无原则的压缩增减,效果是不顺眼的。
  浮雕构图跟绘画构图,除人物正、侧面处理不同外,绘画可以一部分有画,一部分空白,浮雕则要求满幅厚薄均匀,即以无空白为宜。而且,浮雕是装饰艺术,应尊重装饰艺术的一般规则与要求,即不影响被装饰物的实用性。
  光线对浮雕的影响很大。浅浮雕在正面光照下,因为缺乏阴影,立体效果不佳,在侧面光照下凹凸效果明显。雅典巴特农神庙的浮雕是由菲狄亚斯及其徒弟合作的,属于装饰浮雕,雕在神庙四周外墙的列柱上,上方近天花板。走廊上面无光,靠走廊石墀背向上的反光映照着,建筑很高,光从底部打出,到顶端后自然很微弱,但那组浮雕在微光的映照里,凹凸毕现,细腻柔和,其他光源倒没有如此好的效果。菲狄亚斯是希腊雕刻大师,他对光线的利用自有见地。
  古代雕刻家直接在石壁上作浮雕,光线效果当场可看到,所以压缩程度当场可调整,而且石料坚硬平整,依壁面为基准雕凿,效果就能平准安稳。现在雕刻浮雕,先以黏土塑成,翻成石膏后交石工用点线仪量准凿石。问题是在泥塑阶段,泥塑有削增减加之便利;作者往往因过于注重具体形象而任意增减泥量,以至破坏整个平面,或者是对浮雕层次压缩之理解在似通非通之间,很容易造成弊病。浮雕若如石般平整壁面就不会平整,整个建筑庄严肃穆之气势就会被扰乱。又如浮雕某一部分过于深凹,远望如壁上有一个洞,或某一部分过分突出,阳光照之则拖下一部分投影遮没了其他部分,远看会引起各种错误理解等等。这些在构图和雕塑时首先注意。
  浮雕对雕塑家提出了独特的要求。它的形状不像自然界的形状,而是抽象于自然的。它需要用一种创造性的装饰方法而不是写实方法去创作。其高度或者说突出的形象,在不同光线下产生的变化向雕塑家提出了艺术上和技术上的挑战。正因为浮雕在艺术和技术上的独特性,使它成为雕塑家常用的表现手法,也使它成为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
  所有的浮雕都对物体背景有一定的依赖性。浮雕所描绘的面积广阔,使雕塑家有足够的空间尽情发挥。同样一块浮雕,既可以直接在上面雕刻,也可以翻模制作。它既可以做成几乎是平面的低浮雕,也可以做成非常突出的高浮雕,这种高浮雕仅靠与背后的一点点联系与圆雕区别开。
  由于浮雕高度的多种性,它可以运用各种材料,表现各种题材,大到装饰纪念碑,小到一枚硬币都少不了浮雕。因此,浮雕的装饰手法具有多样性和可变性。
  总的来说,浮雕是介于绘画与雕塑之间的一种艺术形式,它兼有绘画和雕塑的长处。浮雕的应用范围是很广泛的,从纪念碑到工艺品的装饰,从高大的建筑到小小的纪念币上都可以看到许多优秀的浮雕作品。
  我们再来欣赏两例中国现代的浮雕经典之作吧。
  天安门前人民英雄纪念碑上的汉白玉浮雕《五州运动》是王临乙先生的代表作之一。这块浮雕在纪念碑八块浮雕中面积不算大,人物也不太多,但通过构图中人物组合排列成多层次的行进队伍,和严肃紧张的动作表情,在总的效果上却好像聚集了很多人的大场面,以有限的天地表现了无限的境界。浮雕中工人队伍踏着沉重有力的步伐,使人感到一种不可抗拒的前进的力量。他们身体挺拔,头向前伸,双拳紧握,一肘屈一肘垂直,在构图的中间部分形成一条连续不断的富有运动感和节奏感的线。而步伐的统一、整齐有力,把一群人组合成一个严密的整体,形成一种无声的节奏,给人以勇气和力量。在层次的处理上,人物分作前后两排,有领导者和群众,表现出一定的情节,活跃而不呆板,层次的起伏被严格压缩在一个大平面里,光线的明暗效果和纪念碑基座整体和谐。
《红军抢渡大渡河》浮雕,表现的是红军战士抢渡天险登陆前的瞬间。斜行于江中的大船占了画面的1/2,作品表现了水的阻力、船和人三者矛盾对抗的统一。王临乙先生在这件作品中成功地表现了水的质感,巨大的浪头把沉重的木船抬起来,船上战士们手中的长桨和船身交叉成剪刀形,在视觉上给人船在动, 在上下沉浮的感觉。站在船头的战士紧张用力划桨的动作,表明下行的船头重量很大,中心前倾,而划桨的紧张气氛则表现了行船的速度。中部的人坐着,动作较小,到船尾形成高峰,指挥员与掌舵的人头部顶到左上角边线,有一种压力感。由于船在上下颠簸,人们位置的高低形成了一条有节奏的波浪形曲线,也像层层浪潮起伏。人物分五层排列,各组之间有明确的分界线,浮雕平面整体感强,轮廓清楚,空间感也很强。
  在造型艺术中,浮雕最贴近民众,易于被民众接受和理解,在产生视觉效应的同时,也激起人们触摸的触觉效应。而且,由于用料坚固,传世恒久,所以人们在都市公共场所、公园广场,处处以浮雕点缀,将具体区域内的英雄人物,有贡献于社会的人才的事迹做成浮雕,用浮雕艺术生动的形象记录下这些英勇事迹,让人们对其有全面的了解,并将这些英雄、伟人铭记于心,让他们的故事永世流传。
  教材中的“思考与交流”安排了两个活动:1.浮雕表现形式适合于表现什么主题;2.生活中有哪些地方运用了浮雕艺术形式。通过“思考与交流”活动的展开,使学生们对浮雕艺术的基本特征有一个从视觉感观到理论方面的再认识,为后面课题的深入学习打下基础。

教学建议

  在完成本课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及教学方法的把握直接左右着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在了解教学任务的具体目标的同时,还必须进行更充实丰富的教学设计。让学生的学习与教师的传授在和谐、生动、积极、热情的教学气氛中产生互动。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提供一些平时学生自己收集的浮雕图片,进行浮雕艺术基本特征的分析、交流和讲评。此教学过程中既有思考交流,又有雕塑艺术的审美欣赏实践,既可以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可以使学生在相互切磋中形成良好的合作意识。

  建议本课学习采用2课时来完成教学任务,第一课的教学以理论讲授为主,认识浮雕的基本特征;第二课在理论讲授的基础上,展示一些图片资料和浮雕的实物小件,配合多媒体教学设备地进行教学,并引导学生欣赏,交流与表达自己的见解。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