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课资料
漫谈美术教育与教学
录入者:netlab 人气指数: 次 发布时间:2007年02月08日
漫谈美术教育与教学
——师生互动、探究美术教育与教学的活动
刘秀聪
&、关键词
艺术创造 美术教育 美术教学
多年从事美术教育与教学工作,有感于美术教育与美术教学的理解与误区。本文形成的原因是写在新初一年第一次师生见面的课堂上。与学生共同探讨,共同理解美术教育与美术教学,其一是并为以后的教学开展工作做好铺垫,其二就形成以下的几点观点体会。
一、艺术不能教,但美感与色彩认知需要调教与培养。
艺术不能教?有的同学就有疑问了,“那为何开设美术课,美术教师不就下岗了吗?”
我这里指的“艺术不能教”是指艺术创造不能教,也不能学。美术教育是所有学科中最不需要教也不需要学的,可惜目前懂得美术的父母和老师更是少之又少了。美术教育过度用力的教与学之中。你们天生的直觉与创意就被压抑或扼杀。“知识”可以教,但“创造”不可以教,“创造”是一种无中生有,不能教也无法学的东西(何谓“创”打破常规,何谓“造”打破常规的基础上产生具有现实意义的东西)。有许多同学,很小很小就开始涂鸦,这是一种来自生命的内在,神秘的敏感度,不需像成人般,得要摆脱视觉的束缚,以纯净的眼睛,便能直达事物的本然核心;这些独一无二的原创,都不是“教”出来的。因此,像画家毕加索、米罗等人,为了追求更高境界的艺术突破,建立个人独特的风格,转向原始艺术或儿童绘画寻求灵感,以开拓全新的视野与可能性。
二、画得“像”,并不是美术教育的唯一目的。
绘画在于满足自己欲望与本能,在勇于表达自我,养成独立创造思考的习惯,借由不同媒材的创作与形、色的运用、开发生命的美感经验。
家长与教师在提供环境与材料中最主要的是“引导”,促其观察力与联想的养成。就好像要教会你们钓鱼的方法,而不是为了满足一时的需要给你们鱼吃(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虽然创造力不能直接给予,要从内在点燃,珍惜“原创”自由,打破“画得像,才是画得好”的迷思,还给你们自由创作的空间,开始了自主学习、自我探索的旅程。
时常听学生说:“我不会画”,于是乎,有的家长,有的老师赶紧“示范教学”,渐渐地,孩子便从此养成信赖的习惯,不懂得独立思考,自信心也在成人的指责中失去。这样的结果,与课改的精神是相违背的。
三、我有“画”要说。(继续发展、放飞想象,是学生学习美术兴趣之所在)。
常听小学生说:“我们最喜欢上美术课,能画又能玩太有意思了。”但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年级的升高,几乎听不到这样的话了。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学生逐渐成熟的心理品质,使他们觉得自己已经长大,从而看不惯那些儿童时期与主体相联系的幼稚的绘画表现,也有的对美术课的内容和教学形式产生厌倦情绪。此时学生的审美观逐渐形成,知识面更为扩展,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童话式幻想转向理想、科学的幻想和想象。自我意识也进一步发展,希望画些更写实(即客观)的东西。兴趣分化使得有些学生更加喜爱美术,画面逐步脱离陈述而走向完善、独立,向美术自律性发展;而有的学生则因绘画表现手法跟不上而对美术失去信心,最终告别绘画。
少儿美术作品的天真烂漫和荒诞性正是其艺术魅力之所在,却也是儿童尚不成熟之表现;而儿童总要长大,要走向成熟,作品就必然失去儿时的荒诞性而失去其特有的魅力——这是一个无法逃脱的怪圈。摆脱困境的唯一出路在于继续发展。教师应利用学生逐渐成熟的心理品质,设计好每一节课,帮助他们知道美术的功能并不仅仅是为被动地模仿自然,而在于创造一个符合自己个性的新的世界。
从美育的角度来说,教育是全方位的,是从内心的心灵教育到
外在的行为教育来实现人的心灵、行为、语言、环境的美。才能实现艺术教育从生活开始,体现以人为本的课改精神。
作为教师应注重与学生的互动性、共同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积极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促进学生潜能、个性、创造性的发展,具有自信心和持续发展的能力。
如何让美术学科的教育教学做得更好,更能体现学科的特点。设计构建好每一节课,是至关重要的。
1、 让学生参与教学资料的准备,形成自主学习、自我探索 的学习习惯。
2、 师生互动: 共同探讨问题、解决问题。
3、 课后反思、总结。
总之,美术学科在实施教育与教学的时候,要让学生体验生命的
真实与灿烂,让学生初步形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探究。而后,在这基础上,对这结果进行反思,探索。